学习动力的来源是什么?

成长网 2023-02-01 11:13 编辑:admin 289阅读

学习动力的来源是什么?

从家长角度浅谈一下孩子的学习动力

1.帮助孩子有学习动力,除了外部学校等因素,家长也需要做很多。

2.家庭是否是一个爱学习的环境,有文化的传承,是否重视孩子的学习。

3.帮助孩子了解各学科存在的意义。

4.关于孩子学习的自我认知家长是否了解

5.日常生活的熏染,影响。

6.有时很多家长与孩子不谈学习,孩子也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视。如果谈的方式不当、无趣,那也有可能在败坏孩子对学习的胃口。小学生,只要亲子关系好,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必然受父母的影响较大。如果他们重视学习,认真对待,那通常他们的努力也会得到回报。所以此时积极正面的引导,可以帮孩子启动良性循环。当然,家长不要急躁,要了解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熟度,逐渐来。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今天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是决定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内在动力的关键!

具体落实到学生学习上,我们也可以把学生学习动力分为两类:

(1)内趋力。即学习活动受学生个体内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兴趣、需要、态度、情绪情感、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性格、意志、动机、个性及潜质等都是学习的内趋力系统构成的要素。

(2)外趋力。即学习活动受外部因素或情境的支配,被外力推动。考试成绩与文凭、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学校环境与班级气氛、人际关系与榜样带领等都是外趋力系统构成的要素。

内趋力与外趋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内趋力是主导因素,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外趋力是重要的外在因素,通过内趋力发挥有效作用,积极从事学习活动。内趋力与外趋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形成合力,形成充足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就两者关系层面而言,内趋力就象飞鸟的翅膀扇动力,外趋力就象空气支撑力,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宫殿大门的向导,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学习起来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学,课外也学。所以兴趣对学生学习科学课具有重大意义。但如何针对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去激发培养他们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呢?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我们身边的好些事物都存有好奇心,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又正是科学课学习兴趣的先导。我们身边周围的一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有一种神秘感,科学课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许多秘密往往能引起他们刨根问底,总想问个“为什么”,恰恰科学课就是解决他们这些“为什么”的“金钥匙”,教学时如果教师努力创设有趣的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谜语、游戏、诗歌等与教材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切入点,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既激发了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再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并用文字、图画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趣味性浓是自然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科学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课以科学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传统的教育由于受教育条件、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讲授的多,学生自行实践的少。老师在上科学课的过程中枯燥无味的一些知识,往往让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对科学课没有多少激情。现行的科学教材是以科学活动为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制订简单实验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为了让孩子喜欢科学和乐于探究,如精选活动内容和联系我们农村小学的实际,如和孩子们一起养小猫、养小兔、种花、采落叶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更加喜欢科学课了。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的知识,而且联系到了生活的实际,这样就更喜爱科学研究,

情感也得到了熏陶。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带动学生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往往是对那个老师有感情,就对那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首先,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使同学们感到可亲可敬。其次是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和挫折,不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完成课外作业。曾经我和学生一起做过“土电话”,做过电动船,玩过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愿意把老师看做朋友,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持久兴趣。

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的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具有不同的个性。而这些不同的个性,在学生中都会表现出来,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固执,有的灵活,有的能力大,有的能力小等等。科学课老师要不失时机地认真地认知、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握准科学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开动脑筋,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

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老师特别的了解自己,老师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事干,学生发现在科学课中还学会了做人和做事等等,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科学课了。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内外知识延伸,调动学生兴趣

科学课的教学部只是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教学,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老师还能够很好的做课外延伸教学,现行的科学教材设计了许多课外拓展的兴趣题目。这些题目的要求是在课外学生自己完成,而这些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很感兴趣,但是需要有人来组织啊,尽管是课外,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参与进来。比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有个课外拓展题,做一个“水火箭”,同学们知道自己要做“水火箭”玩具都非常高兴,他们纷纷找来雪碧瓶、橡胶塞、气门芯、卡纸等,然后人人参与,一起做了“水火箭”,当打开气门芯,“火箭”上升时,同学们欢呼起来。课外科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她们是最让人佩服的中国女科学家,如何培养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

1多引导学生参观科技展,科学书籍。2多讲述与科学发明相关的故事和传说。3多带领同学做实验,小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