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o而是由多种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o其中包括学习需要p学习自觉性p学习态度p学习兴趣等。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动机指的是引起学习的原因o而学习目的则指的是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学习目的相同的学生o其学习动机不一定相同r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o其学习目的也可能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可能相互转化o在一种情境下的学习动机o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境下的学习目的。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o是指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可见o培养是激发的前提o激发可以加强原有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主要是在教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的o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o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o启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r培养学生学习兴趣o鼓励好奇与探索r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o设法使学生把从事其它活动的动机与学习发生联系o转移到学习上来。学习动机的激发o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o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o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意向。因此o教师要从教学内容p教学方法入手o组织好教学过程o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o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r创设问题情境o启发学生积极思维r适当开展学习竞赛r利用学习的反馈效应等等。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o学习对动机也有反作用。换句话说o动机固然可以促进学习o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可增强学习动机。因此o对于一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o教师可通过富有成效的教学来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论语・宪问》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安国注:「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履而行之,其实质是学以致用;徒能言之,意思概为有言而无行、不行,图为炫耀之资。今天再来理解这句话,好像又有了新的涵义。其意思大概是说,古代人读书主要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我,陶冶性情,修炼身心;现在人读书更多是为了应对社会,谋求更好的工作和职业发展。
熟悉儒学的人都知道,孔子特别注重个人修为。他所说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内圣外王讲明“修身”的重要性。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身心素质也需要不断的陶冶和砥砺。一个学生最终能走多远,其发展根本取决于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而不仅仅是“本末技艺”。所以,我们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个人修养上来,不断激发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顺利前行,越行越远。今天,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要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不能为了社会的一时需要,将学生仅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这样就完全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当然,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专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训练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能说他们的动机不好,毕竟只有学以致用,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但如果仅仅把学习当作寻找工作的途径,就与“人之为学”有了根本的差别了。退一步说,即使是从培养合格的公民要求来看,我们也应该努力促进他们养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内心的和谐,从内在的学习品质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社会和学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公益性,一味的追求功利,甚至用就业率来考核学校,这是大学的无奈,也从侧面反映了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某种短视。
学习动机是学风至为重要的因子。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处于次要地位,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学习目的存在问题,没有学习动力,只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话,我想这种学习肯定是不会持久的,其学习效果也肯定会大打折扣。反之,当学习变成了一种内心的渴望,一种为了不断完善自己人格、提升自己品味的追求时,人的积极主动性定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创新能力和发展品质必将随着不断的学习而日益提高。家长的唠叨、老师的说教、学校和社会的要求,这些作用的发挥程度,其根本上还取决于学生个人。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外在的推手,家长的严格要求、教师的“以教促学”、学校和社会的督导与“资助”,仅有个人努力,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