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98 2024-12-27 05:27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启迪思维,激发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在于诱发。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通过教师的思路逐渐形成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教材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精心组织教材,注重暴露教师的思路,根据不同章节教材的特点,设问质疑,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借“题”发挥,激发兴趣

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象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事实上,教材中许多例题、习题往往隐含着一些尚未发现的“奥秘”,而这些“奥秘”又正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拓展引伸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要善于通过选编一些练习题作为学生探索这些“奥秘”的门户。引导学生向更高更广的层次纵向挖掘,横向引伸,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使知识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网络,使例题、习题的方法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能够举一反三的数学方法,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三、根据教材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产生学习兴趣的另一重要源泉,就是对知识的运用。心理学说明,青少年都有一种发出内心的强烈要求:渴望有尝试的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在立体几何中“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教学中可用自学为主的形式进行,然后教师设问:能否将棱柱的定义简化为“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学生经过争议举出反例,这种定义是不行的。这样做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重视数学思想,以美引趣

一般说来,数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不是一招一式可完成的。学生只有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数学解题的实践中逐渐领悟。解题过程可以说是数学思想的应用过程。因此教师在解题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思想,揭示数学的特征。学生就会感到趣味无穷。

总之,数学的一些特性,以及它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巧妙的方法为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深钻教材,发掘教学素材,创设情境,有意识的培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无疑大力地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发生着变化。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获得数学知识的主阵地,教师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呢?下面就这方面的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形成有效课堂的必然选择,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重视数学知识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二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正余弦定理在建筑、测量中的应用;数列在储蓄、经商、分期付款购房、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如在体育福利彩票中的概率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些趣味性问题,可以把上面的问题制成妙趣横生的,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在激发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教学过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巧设情景,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使创设问题形象化、明确化、直观化。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量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也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探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质疑,本身就是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体现。教师对此必须予以大力鼓励,并很好地引导,要下功夫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有时提的问题不着边或自相矛盾,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积极思考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而不要轻易的否定。这样下去,就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巩固提高。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努力创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高中数学课程设立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其启蒙而引起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变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进行自主探究的前提,因为这往往是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萌芽。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其作出猜想,才会进行科学探索。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出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跃跃欲试,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

2、关注学生

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