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分析北师大

143 2024-10-02 00:48

导读: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下面是我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 “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二、表: 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也叫“奏章”或“奏疏”。 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三、《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四、课堂探究:

(1)蜀国当时的形势怎样?分析形势的原因:

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原因: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居安思危、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2)诸葛亮在文中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目的是什么? ( 就纳谏、法治、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严明赏罚(执法公平)“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亲贤臣,远小人”。 (核心 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文章为了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小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

诸葛亮向陛下举荐了哪些贤臣?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略)

建议目的:使国内政治清明,解除后顾之忧,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3)第三段作者回忆了哪三件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目的是什么?(自述身世的目的)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白帝城托孤)

①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

②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 ③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4)此次出师的目标是什么?

(5)作者最后明确了哪些方面的责任?

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②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③这一段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第9段:结束语。为先帝大业未竟而过早离开人世而惋惜沉痛;为自己二十多年的辛苦辗转而无限感慨;对后主无限依恋之情,即将出师北伐,而后主昏庸无能,朝廷内又有小人作祟,难免产生后顾之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五、1、全文构思:

分析形势DD提出建议DDD叙经历感帝恩DD出师目标 DDD归结责任

课文脉络 (以“出师” 为中心)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2、中心: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强意志。

3、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五、写作特点: (《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1)语言质朴、恳切 全文十三次提及“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七次提到“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 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 好处: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六、相关链接

(一)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意思:《出师表》真是举世闻名啊,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意思:诸葛亮六出岐山,未能建功,最后死于军中,后人想起此事,不由得潸然泣下。)

(二)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关于刘禅 的著名典故

刘禅(shàn) 207 ― 271(65岁)字公嗣,小名阿斗。

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母亲甘氏 配偶:张飞之女

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扶不起的阿斗”――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他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后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乐不思蜀”――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的人,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及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而生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蜀否?”刘禅答道:“此乐间,不思蜀。”他的旧臣S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S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S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七、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3)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4)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6)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7)写尽作者一生(追随先帝,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0)“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1)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4)“深追先帝遗昭”中“遗昭”指的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加入WTO,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 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

3、“亲贤远佞”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答: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