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 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惮( ) \ 踱( ) \ 撮( ) \ 归省( ) \行( )辈
撺掇( )( )\ 凫( )水 \ 潺潺( ) \ 宛( )转
絮叨( )( )\ 怠( )慢 \ 蕴藻( )( )\ 家眷( )\ 纠 葛( )
喝( )采 \ 旺相( )\ 桕( )树 \ 楫( )子 \ 棹(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前段时间,莫言刚刚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一人,鲁迅也是被提名过的。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释义的预习情况,可通过听写、提问等方式进行。
三、走近作者及解题
(学生看注释①,了解作者作品大体情况,教师作相应补充。)
1、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
2、关于社戏
社戏,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补充
本文体裁是小说,所以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
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综合来看,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
3、划分段落,并指出详略。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能够复述课文。
2、完成本课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提问词语解释及作者介绍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1、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对“我”又是怎样?
3.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4、“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写到从赵庄归来,“看戏”的经过就写完,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7、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三、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命题人审核人审批人学生姓名班级评价批阅日期序号
19
一、修改病句
①.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②.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③.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并研制了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在实验室检测中,免疫有效率可达100%。
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 方法。
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鲁迅的《风筝》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 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 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怨,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_ _,浙江_________人。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和革命家。
2.在第一、二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小兄弟”的语句,并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
3.就选文第一、二段的叙述与描写,简要分析“小兄弟”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注意文中划线的句子,按要求简明回答。
(1 )“这一节”是指哪一件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涂”在这里是指不明哪一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三、四段中,文章反复强调“我”的心情很沉重:“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你对“我”此时心情的“沉重”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后面又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你对“我”此时心情的“沉重”又作 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