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 阅读答案
、名词解释
1.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碳生产率是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又可称为“碳均GDP”,它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通过现行统计数据中的“万元GDP能耗”,可较为方便地计算出一个地区或某一产业的碳生产率水平。
3.“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4.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就是通过创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
二、填空题
1.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 2.人 自然 3. 低碳型园区 低碳型城市 低碳技术 政策作用 低碳生活方式 4.政府 企业 5.生物能源 太阳能 核能 风能及潮汐能 海水氢能源
三.1.2.3.5.6对4.7.8.错
四、1.西方各国的“绿色新政”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无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国家力量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力量;二政策支持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三绿色技术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四发挥本国优势,确立发展重点;五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争取全球绿色政治“话语权”。
2.第一,它将推动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替代新能源和优先发展可持续能源,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节能技术。第二,它将推进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倡导和践行低碳的、科学健康的、生态化绿色消费方式。第三,它将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它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对动植物的影响3.对农业的影响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第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第三,以工业为主导和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第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第五,锁定效应是潜在风险。第六,我国企业的经营方式面临重大考验。
一是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二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
怎样认识和破解碳排放阅读答案
1.“低碳”,可以通过四方面达成:一是节能减排,二是 “低碳”建筑业,三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四是行为“低碳”。(2分)
“零碳”有两种路径:“不排碳”和“寻找无‘碳’能量”。但是,不排碳的地区就是不发展的地区,甚至是没有生命的地区,所以完全不排碳是不可能的;寻找无“碳”能量,但各类无碳能源有巨大的局限性。(2分)
2.用总分的方式。首先提出应该想办法控制碳排放的问题;然后列举当前控制碳排放的三个主要观点,并加以分析论述;最后得出“实际上,一个区域既要发展,又不改变碳能利用方式,是不可能达到 “零碳”效果的”这一结论,并加以举例论述。(4分)
3.观点:现在还做不到“零碳”,但可以有真正能做到“零碳”的设想。(2分)
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对论述“碳排放”问题提供了解决的远景目标和追求方向,提出了前瞻性的大胆的设想。(2分)
4.要点提示:现阶段我们还无法做到“零碳”,应该尽可能做到“少排碳”;(结合原文分析出现状3分)在我们的生活中,要随时关灯、关水龙头,要尽量选择骑自行车、步行的方式出行……,以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浪费。(结合现阶段生活提出具体措施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答题区间在第三段,可根据提示进行概括或者直接提取即可,如“目前主要有三个观点:不排碳、少排碳、使用无碳能源”,可根据第三段对这几个观点的论述进行概括即可。例如,“不排碳的地区就是不发展的地区,甚至是没有生命的地区,所以完全不排碳是不可能的。”可直接提取。以此类推。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第三段论述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即可。如“目前主要有三个观点:不排碳、少排碳、使用无碳能源.”从总体上论述控制碳排放的观点,然后又分别从“不排碳、少排碳、使用无碳能源”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故采用了总分结构方式。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可在感知画线语句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者概括即可。如“我的设想是”后面的内容“在认识自然碳循环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生态建设的措施,增强全球(或地球局部地区)的碳汇能力,特别是海洋及海洋生物的碳汇能力,从实现局部区域的“零碳”做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可提取关键词句加以概括为:加强生态建设,增强碳汇能力,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第二问,可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如丰富了内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大胆设想等。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结合着文章中的观点内容及自己对“碳排放”的感悟与认识进行阐述。如文章中作者认为,目前还做不到“零排放”,但可以“‘少排碳’”,然后再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