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阅读题答案。

109 2025-01-20 08:39

一、《书》阅读题答案。

18. “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18、答案:

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和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案要点可从第四段“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第五段“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第六段“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整合。

19. 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19、答案:

(1)书主人的命运(2)作书人的命运(3)含义未申的文人的命运(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三段写“书主人的命运”,第四段写“作书人的命运”,第五段写“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20.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20、答案:

(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从归纳段意入手。

21. 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

21、答案:

第一问,一般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充满诗意的形象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大意答到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学生在作此题时,若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一问是不难的。第二问筛选以下信息作答:“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这是联想和想象;“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这是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这是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第18题就是对比喻句的理解,体现了比喻的运用和从上面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这两句中的珍珠和贝壳分别只什么?

珍珠:精义,对人最有用的知识。贝壳:好看而不够实用的内容。

短文叙述书的有五种【可读之书】 【可用之书】【可读而不可用之书】【可用而不可读之书】【既可以读也可用之书】

重要的读书之法是耳读,读书的最佳境界是神读。

二、书缘 作者王舒阅读题答案

1. 痛苦是指;被售货员吗.磕头 欢乐是指:得到赵幼梅先生的《藏斋居士临观海堂帖》

2.与后文我抓住售货员的手央求作对比

3.(1)借钱给我(2)不用写借条

4.感受:因为我被老先生的话和精神给影响了。 影响:我毫不吝啬地借书给别人

5.《昌黎先生集》是韩愈 作品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漱玉词》是李清照 作品有《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

6.我从售货员求来的书正好事我母亲的叔祖的。 看法:读好书原来是为了做好人。

三、读书,人才更像人、的阅读答案!!!急~~~~~~

18题读书, 作者说自己开始读书是为了寻找快乐,可后来为什么却变为寻找苦恼和疑问呢?的答案

:书承载了许多人的理念与梦,,初涉书局这些东西必然会带给我们一些快乐,可一旦与现实一一对比,有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

19题作者说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的答案:会为作品里的人笑、哭、不甘、怨恨、高兴、流泪,不是更像一个人吗?

17题读书,人才更像人 美妙的音乐和刺耳的噪声分别比喻什么的答案:美妙的音乐比喻读书时的那种享受的感觉,刺耳的噪声比喻其他不读书的人发出的干扰人读书的声音~

16.读书人才更像人,16.作者说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到有收获,这个收获是指什么,

是指:虽然那些书本对我的启发并不大,但还是有一点收获【知识】的

自己写的16不知道正不正确

希望采纳

四、琴王的阅读答案

《琴王》阅读训练题与参考答案(最后)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C.“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D.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E.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

解析:C他们准备勇敢赴死,这一说法不当,应是听得到琴声,生的希望就在眼前。E人们陶醉在他的琴声中,并非不关心他。

答案:CE

2.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解析: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主题、人物等要素。

答案: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③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

3.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解析: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体、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

答案:他虽然是一个聋子,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4.结合全文,探究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

解析: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的推进展开。

答案: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②危急时,乡亲们从琴声中获得启示、信念、力量,灵魂得以净化,平静的应对,最终转危为安;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他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