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是什么?
1、拿捏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但“陌岩春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
“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2、限定词义的范围
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 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陆枣察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3、揣摩词义侧重
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 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4、分清词性和语法功能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 也有因词性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如“突然”(形容词),“猛然”(副词)。
5、语感与第一印象
选词填空题还考察学生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 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学生在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积累,不要耗费两大量时间迂回于一道试题。此外,有些词语习惯搭配我们也需早茄要注意,这些就是考察学生的词语积累了。
1、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粗冲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常用答题模式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常见方式
1、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2.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对 这一方面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 有此项作用。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茄凳颂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 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回味 的作用。⑤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山神庙偷听这一情节,是林冲由原来的忍让妥协到被逼反抗的转折点,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逼上梁山”。
4、给读者的感受 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颤郑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模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长篇小说阅读技巧
导语:中学生课业任务重,课外学习时间紧, 阅读长篇小说最好是“少而精”。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二十多篇文章是从古今中外的著名长篇里节选的。无论从继承遗产,或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欣赏鉴别能力各方面讲,这些节选课文的原文都是较好的课外读物。如何有效的蔽亩阅读这些小说呢?
长篇小说阅读技巧 对中学生阅读长篇小说,教师要加强指导。否则,盲目阅读,篇目过多或方法不当,不仅收获不大,还会影响正常的学习。怎么具体指导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必须精选篇目
中学生课业任务重,课外学习时间紧, 阅读长篇小说最好是“少而精”。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二十多篇文章是从古今中外的著名长篇里节选的。无论从继承遗产,或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欣赏鉴别能力各方面讲,这些节选课文的原文都是较好的课外读物。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这个目录里筛选,还可以请有经验的人推荐。
二、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阅读训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以便毕业后继续进修,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吸取营养。有了这方面的准备,无论是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或是就业都是必要的。2、吸取营养。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涉及到社生活的各方面。初读长篇小说要仔细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查资料或运用工具书帮助解决。还要顺手作些“眉批”,在特别重要或需作笔记的地方不妨选记些符号,读完之后再回头细看或摘录。切忌单凭兴趣出发,追求故事情节,含多求快,囫囵吞枣,否则费力费时,受益甚微。
三、做好读前准备
阅读正文之前,最好先看看“前言”、“后记”(有时称作“序”、“跋”)和出版时间,以及创作年月。从这里可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基本思想倾向与写作动机,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譬如茅盾的《子夜》、《后记》不仅告诉我们作品反映的时间是一九三O年的“春末夏初”,而且指出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内”世界上连续发生的与小说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几桩大事,以及中让并谈国文化思想界关于“中国向何处到去”的论急。这些简明扼要的说明文字也就是开启《子夜》深刻思想的钥匙。小说的主人公吴荪甫同赵伯韬、孙吉人、杜竹斋等等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其他像工人罢工,农村骚动以及公债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投机活动则都是为这条主线的发展服务的。有了如上这些准备就很容易掌握作品矛盾线索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特征。
四、应该着眼于人
小说以描写人物故事、塑造艺术典型为其基本特征。因此阅读长篇小说必须集中精力关注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其发展。只有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归纳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和主题,譬如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如果我们不对其中的人物,特别是祥子细加分析,就很难读好这部小说。所以,我们要着眼于人的性格、命运,要善于把握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五、善于提挈纲领
有的长篇小说人物繁多,故事情节曲折起伏。结构复杂,甚至主要人物就在几个,几十个,沿着几条线索平行或穿插发展,矛盾复杂,盘根错节。读这样的长篇应注意:1、理清线索;2、了解灵活多样的描写手法;3、认识人物之间的暗线关系及相互影噢;4、掌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六、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时随时记些笔记很有必要,而且应当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意思就是要手勤。笔记方法灵活多样,因人因文而异。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主法。
1、眉批。这是一种最简便易的方法。读到重要处、难点、疑点,或受到启发偶有所感,随手在书头、书边写上三言两语,以便日后查考。许多著名学者和伟人读书时都把精辟的见解批在书眉。这仅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2、句摘。读到好听句子,无论是写景状物,警句名言,成语典故,或风俗习惯,科技知识,珍奇史料,慧眼独得,坦碰顺手抄在小本上,既可加深印象,又能集腑成裘,积累资料。
3、抄录镜头,任何一部好长篇小可能句句精彩,字字闪光。不过,一般经典作家的成功之作都有许多感人的镜头和特写,还有许多精彩的人物对话、细节铺陈和衣着打扮、景物的描绘等等。遇到这些地方最好动手抄下来。这样不仅可加深记忆,而且对写作练习和日后的研究都很有价值。
4、分类立档。优秀的长篇巨篇,其丰富的内容必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社会科学,而且有天文、地理、军事、医药乃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阅读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分类摘录,立档保存。特别是关于人物形象的笔记,一定以人为档,按材料归类。
5、记录故事梗概。如果单纯为了加强记忆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可直接抄录“内容简介”或有关说明、介绍之类的现成文字。但最好是根据记忆和笔记自己进行整理概括。这样写时不仅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更深刻的记忆,同时又是一次很好的写作练习。
6、写读后感。这是读书笑记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方式。其实“读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问题,某些片断,甚至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以在领会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写出体会和感受,文字也可长可短。经常写读书心得,从简到繁,由浅到深,实际上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写作练习,同时又是写科研论文的准备和尝试。
读书笔记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勤学的人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笔记方法。不过这里面却又有优劣之分,方法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差,也会抄的资料堆积如山,累得筋疲力尽而收效甚微。就以最简单的抄录片断而论,如果边读边抄,不仅进度慢还有可能打断破坏形象思维,读写完毕后脑子里像一团乱麻,形成不了完整的艺术形象,甚至由此破坏读书兴趣,半途而废。倘若读时拿一支钢笔,随手记些符号,待读完全书之后,再来翻阅打符号的处所,联系前后情节决定取舍,惧重筛选摘录,效果也许更好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