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徐迟 阅读题

200 2024-12-29 00:41

一、黄山记 徐迟 阅读题

游黄山记 费伯雄

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犹存兮。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山得君兮,以成名兮。谁显谁晦,山兮君兮?”

游黄山记译文: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二、黄山记课文中有那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

《黄山记》阅读的拟人句具体如下——

1、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2、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

《黄山记》阅读的比喻句具体如下——

1、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2、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

3、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

4、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

5、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6、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

7、阳光一照,丹崖贴金。

8、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

9、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

10、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

您好!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

三、黄山记四个部分小标题

《黄山记》四个部分小标题分别为:

1、黄山胜境概貌

2、人们登山简史

3、攀登险峰天都

4、观赏奇丽风光

答题思路:

本文的思路是:它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

这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在写记游山时,又突破一般由下而上或由远及近的空间转移的视角,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进行重点描写,从而突出了黄“险”与“奇”的特点。

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内容。

扩展资料

《黄山记》作者:

徐迟(1914.10.15~1996.12.13)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他的夫人姓陈名松,与徐迟同为浙江湖州市南浔人,1936年元旦于上海结婚,生有二女一子。徐迟晚年曾与陈彬彬再婚,其后不久双方因不和而离婚。陈杉杉是电影演员白灵的生母。

《黄山记》赏析:

全篇极胜富丽堂皇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景观,处处显得极致,处处又能峰回路转,用余光中的话来说就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作者的才华每一步都受到一次极限的挑战,每一次又都逢凶化吉。赋体文章,全靠腹笥之广、修养之深、词语积累之丰富。

徐迟这样反复渲染,一唱三叹,有如油画,多层油彩叠加。这样的风格,也潜藏着风险,那就是堆砌。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赞叹之中,不时插入叙事:个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采药人、气象工作者的交谈等等。

虽然,在文章中,不见精彩,但,在构思上的作用,就是打破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单调。要不然,全文连绵不断地描写、形容,会造成繁复,难免会令读者疲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