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洋槐 阅读答案

174 2024-11-20 08:29

一、四季洋槐 阅读答案

12.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运用借代(1分)、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1分)。从视觉(1分)、嗅觉(1分)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1分)。

典题强化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6分)(06江西)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 分) (07江苏)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3.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答: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2分)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2分)

筛选与归纳:整体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

典题强化

3.“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05全国《一日的春光》)

答: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裳虽然无香,但她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有效语段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14.“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

答: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2分)落叶沉入泥土是休养生息,孕育着新的开始。(2分)

理解句子含义:从关键词入手

典题举例

4、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4分)(《怀表,很老很老了》04湖北)

答: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②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引为“晨曦”之意)

有效语段 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15.文章最后写“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你是怎样理解“我”与槐树之间的“默契”的。(6分)

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2分,答出“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即可给2分):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1分),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1分),告别时痛快利索(1分),孤独时有自信潇洒(1分)。(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二、文中麦天是什么意思

麦子成熟的季节

三、乌云和麦苗 阅读答案

感谢信任,不好意思,久等了! 【参考答案】 ①用“||”将短文分为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至7自然段,即从开头到“它们不久就都睡着了”): 写冬天麦苗想要雨,乌云却给它们带来了雪,使麦苗既有水喝又温暖。 第二段(第8自然段): 写春天雪化了,麦苗长高了。 第三段(第9至11自然段,即从“这天,它们又觉得口渴”到结束): 写天麦苗想要雪,乌云给它们带来了合适的雨。 ②冬天,不给麦苗娃娃雨水是因为(雨会结成冰,会让麦苗冻得受不住,有生命危险)。 麦苗娃娃在大雪覆盖下又舒服又暖和,可用一句谚语概括为(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春天,乌云伯伯又给麦苗娃娃下雨时因为(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或:春得一厘雨,秋收万担粮。】 愿对你有所帮助!(语文陈老师)

四、2009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的问提11、12、13与14题的答案能不能详细的解释一下。谢谢

⒒(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⒓(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⒕(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