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利性质类型?
答:权利有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公民权利进行不同的分类:
①依据公民所参与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属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一般民事权利。前者如各项政治和社会的自由权利、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后者如财产权等。
②依据承担义务人的范围,可以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所要求的义务的承担者不是某一人或某一范围的确定的人,而是一切人,如物权、人身权等。相对权,又称对人权,所要求的义务的承担者是一定的个人或某一集体,如债权、损害赔偿权等。
③依据权利发生的因果联系,可以划分为原权和派生权,派生权或称救济权。原权指基于法律规范之确认,不待他人侵害而已存在的权利,又称第一权利,如所有权等;派生权指由于他人侵害原权利而发生的法律权利,也称第二权利,如因侵害物权而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④依据权利间固有的相互关系,可以划分为主权利和从权利。主权利指不依附其他权利而可以独立存在的权利,如对财物的所有权;从权利指以主权利之存在为前提的权利,它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均从属于主权利的存在,如抵押权等。
二、文书类型的性质?
1、从表现形式分:
①行政性公文:决定、通知、通报、公告、通告、报告、请示、公函、总结、会议纪要、计划、大事记。
2)适用性公文:制度、办法、规程、细则、规定、规划、守则、工作要点、简报、调查报告、会议方案。
3会议公文:提案、会议记录、会议简报、会议记要、经验介绍、讲话稿、总结。
4)社交文书: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表扬信、贺信、慰问信、倡议、决心书、保证书、挑战(应战)书。
⑤民事文书:便条、留言条、请假条、借条、欠条、收条。⑥商务文书:协议、合同、广告、申请书、招标书、投标书。
⑦其他类:海报、温馨提示、告示、启示。
2、从公文来源分:
收文和发文。
3、从行文方向分:
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4、从发送和处理时间分:
特急、急件、平。
5、从机密程度分:
绝密、机密、秘密、普通。
公文都具有特定的、统一的格式,行文规范严谨。
三、企业性质类型?
国企,民企,外企,中外合资,私企。
四、四大名著的性质?
四大名著是的小说类型,分别是:
《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类似于纪实体小说。
《西游记》是神怪小说,类似于幻想小说。
《水浒传》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属于传奇类。
《红楼梦》属于虚构场景的世情小说。
五、身份性质有哪些类型?
身份的类别:
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国家工作人员
2.以特定职业为内容。——航空人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
3.以特定法律义务为内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4.以特定法律地位为内容的特殊身份。 ——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
六、价值的性质和类型?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主体性(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
七、GPS定位类型及性质?
Gps是美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其性质是为美国霸权服务的。
八、什么是非户口性质类型?
按规定,早期,户口性质只有两种:
1、农业户口。
2、非农户口。
农业户口比较庞大,也比较单一。而非农户口虽然少,但成份复杂。非农户口包括:城镇户口(居民户口)、农村居民户口、集体户口等。这些带户口的,可以说都是户口性质,只是:大分类性质和小分类性质的区别。所以,你可以填大性质的:非农户口,或填小性质的城镇户口。
九、单位性质和单位类型?
单位性质是指机关、团体、法人、企业等非自然人的实体或其下属部门的性质。行政类主要指具有行政执法等职能的事业单位,比如城管监察、环境监测、土地监察等,其工作人员参照执行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
单位类型:政府部门,院校,科研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十、课程性质有哪些类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在教育史上,绝大部分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可能考简答,之前考过必修课的定义和特点)
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
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
它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
它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
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
2.活动课程(杜威)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①直接经验的形式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
②强调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和实际操作。
③经验课程是以各种活动为组织方式。
④经验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利弊)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的有点是比较明显的,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缺点也不可忽视,分科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素养,同时造成学习任务繁重。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分为四种:
一是相关课程,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物理与数学相关)
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三是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科学与社会属于这种)
四是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像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能体现国家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地方课程能兼顾到不同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多样性,校本课程能满足不同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这次新课程改革,课程管理开发权限进一步下放,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方式,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教学任务分类:
1.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2.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拓展性课程
活动类科目:
科技类:航模、车模、船模。
艺术类:舞蹈、器乐、摄影、绘画。
体育健身类:球类、棋类、游泳。
学科类应用:生活中的数学、课本剧表演。
专题教育类科目:
消防安全教育、环境与卫生教育、法制教育。
3.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思考:基础,拓展,研究课程与必修,选修的关系。
(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术取向和职业需要而自由选择的课程。
基础教育中,1-6年级和7-9年级的选修课程集中在校本课程。
10-12年级开始试行学分制度。
(六)根据课程存在形式(呈现方式)
1.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