樛木诗经注音朗读赏析?

255 2024-08-27 16:55

一、樛木诗经注音朗读赏析?

《 周zhōu南nán · 樛jiū木mù 》

   南nán有yǒu樛jiū木mù , 葛gé藟lěi累lèi之zhī 。 乐lè只zhī君jūn子zǐ , 福fú履lǚ绥suí之zhī 。

   南nán有yǒu樛jiū木mù , 葛gé藟lěi荒huāng之zhī 。 乐lè只zhī君jūn子zǐ , 福fú履lǚ将jiāng之zhī 。

   南nán有yǒu樛jiū木mù , 葛gé藟lěi萦yíng之zhī 。 乐lè只zhī君jūn子zǐ , 福fú履lǚ成chéng之

诗经周南樛木注释

  (1)南:南土,南边。

  (2)樛:树枝向下弯曲的树。

  (3)葛藟:葛与藟都是蔓生植物,攀援树木生长。

  (4)累:攀缘,缠绕。此处又作“纍”。

  (5)只:语气助词。君子:此处指结婚的新郎。

  (6)福履:福禄,幸福。

  (7)绥:安乐。一说通“妥”,下降,降临。

  (8)荒:遮掩,覆盖。

  (9)将:扶助,或释为“大”。

  (10)萦:回旋缠绕。

  (11)成:就,成就。

诗经周南樛木翻译

  南山有棵弯腰树,野葛到来缠住它。有这快乐的君子,幸福到来安定他。

  南山有棵弯腰树,野葛到来掩盖它。有这快乐的君子,幸福到来扶助他。

  南山有棵弯腰树,野葛到来萦绕它。有这快乐的君子,幸福到来成就他。

诗经周南樛木赏析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这首《周南·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而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实在非常形象。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所以透过诗经比兴的手法,从中可以还原在三千多年前一场婚礼。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乐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于是,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新郎新娘的喜悦和美满以及当时的情景,是十分贴切的,也体现了《诗经》表达感情克制而平和的优雅。数次的叠唱将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宣泄的兴奋和浓烈,而《周南·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二、诗经赏析?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光辉灿烂的起点。它的民歌,不仅有着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成就也是辉煌、卓越的,二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且文采斐然,意境悠远!

这些以四言为主的民歌,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艺术画面。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精炼畅达,音韵铿锵和谐。

阅读《诗经》是一种美的感受。它的美文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上。

《诗经》共有305首诗,取其成数,称为“诗三百”。直至汉代,才把它奉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而广泛,古人竟有“不学诗无以言”之说。

三、诗经小雅鹤鸣赏析?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四、诗经依依霏霏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

五、诗经子衿赏析?

《诗经·子衿》是一首富有爱情主题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和女子子衿之间的交流和感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推崇。诗中充满着唯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让人感受到了古人对爱情的感受和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中所描述的女子,她独特的气质和个性,是对女性形象的积极呈现,表达了古人对女性自由、独立的肯定。此外,诗中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也给人带来了一种怡然自得的美好感受。因此,可以说《诗经·子衿》是一篇兼具爱情美感、女性自由与自然风光的优美诗篇。

六、如何赏析诗经《式微》?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七、无衣诗经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八、诗经小雅谷风赏析?

   

赏析

  《谷风》这首诗的主题,旧说大体相同,《毛诗序》说:“《谷风》,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朱熹也认为是朋友相怨之诗,但他没有将伤友道之绝与刺周幽王硬拉到一起。方玉润《诗经原始》认同朱熹的观点,并力驳《毛诗序》“刺幽王”之说穿凿空泛。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均取弃妇之诗说。陈子展《诗经直解》虽仍取旧说,但又说:“此诗风格绝类《国风》,盖以合乐入于《小雅》。《邶风·谷风》,弃妇之词。或疑《小雅·谷风》亦为弃妇之词。母题同,内容往往同,此歌谣常例。《后汉·阴皇后纪》,光武诏书云:‘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风人之戒,可不慎乎!’此可证此诗早在后汉之初,已有人视为弃妇之词矣。”

  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因此她唱出这首诗谴责那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负心丈夫。

  诗歌用风雨起兴,这手法同《邶风·谷风》如出一辙,两首《谷风》诗的主题也完全相同,这大概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最容易触发人们的凄苦之情。被丈夫遗弃的妇女,面对凄风苦雨,更会增添无穷的伤怀愁绪,发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叹。

  此诗语言凄恻而又委婉,只是娓娓地叙述被遗弃前后的事实,不加谴责骂詈的词句,而责备的意思已充分表露,所谓“怨而不怒”,说明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善良懦弱的劳动妇女。这也反映了几千年以前,妇女就处在被压迫的屈辱境地,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九、诗经甫田赏析?

《诗经·甫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他是由西周时期的诗人所创作,表现了田地丰收、宜人的景象。这首诗以描绘农田的美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春天、丰收的美好期盼和向往。

诗中写道:“有田申麦,有庭有扈(侍从),庶存之。”这句话描绘了农田里麦田里金黄的麦谷,郭园中繁茂的果树、鲜花和草地,以及田野里劳作的农民,创作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这一切都象征着农田的丰饶和繁荣。

诗人以别开生面、独具匠心的描述方式,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巧妙的方式描绘了农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带给读者一种和谐、安宁的感觉。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示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审美触觉。

总之,诗经甫田以其独特的描写方式和鲜明的主题,赋予读者一种美好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田园风光的壮美和恬静,使读者能够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岁月流转中的喜悦和温暖。

十、诗经小雅天保赏析?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小雅》是《诗经》的一个部分,是一系列诗歌的集合。《小雅·天保》是其中的一篇诗歌,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小雅·天保》是一首描述天保岁时祭祀仪式的诗歌。诗中以丰富的象征意象和华美的辞藻描绘了祭祀的盛况,表达了对天神的敬仰和祈求。

诗篇开头,用“天保”来指代祭祀的对象,强调了祭祀活动的庄严和重要性。接着,诗人描绘了祭坛上的祭品和仪式,如燔牛犊、羔羊、牡牛等。这些牺牲和祭品象征着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虔诚。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来衬托祭祀的庄严氛围。例如,诗中提到的“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描述了天空中飞舞的黄鸟,象征着神灵的降临。又如“肃肃王庭,德音不已”,描绘了祭祀场所的肃穆和庄重,以及人们对神灵的赞美之情。

《小雅·天保》的语言华丽而富有韵律感,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倒装等,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音韵美。这种华美的语言和辞藻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祭祀活动的尊重和神圣感的追求。

总的来说,《小雅·天保》通过描绘祭祀仪式的盛况和运用华丽的辞藻,表达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对丰收、吉祥的期盼。这首诗歌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祭祀仪式的庄严与美丽,也反映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