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一数学有理数除法的教学后记 要求100字左右 我不是要给我提示 我是要帮我写一份

成长网 2023-06-01 22:23 编辑:admin 292阅读

一、求初一数学有理数除法的教学后记 要求100字左右 我不是要给我提示 我是要帮我写一份

课题 有理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掌握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3.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理解商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难点: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知识网络

??课后反思

??导 学 提 纲 改进意见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50×20=100)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100 ÷50=20)2.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3.在学生回答了这个关系后提出课题—有理数的除法.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比较大小:8÷(-4) 8×(一 ); (-15)÷3 (-15)× ; (一1 )÷(一2)-(-1 )×(一)小组合作完成上面题目的填空,探讨并归纳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2.运用法则计算:(1)(-15)÷(-3); (2)(-12)÷(一);(3)(-8)÷(一)观察商的符号及绝对值同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完成教科书59页的练习1.3.师生共同完成教科书57页“交流与发现”。三、应用新知,举一反三1.课堂练习:P59页上面的练习,可由学生点评。2.讲解教科书59页例5,使学生明白分数可以理解为分子除分母。然后做教科书59页下面的练习第2题,并由学生点评.3.乘除混合运算该怎么做呢?通过教科书59页例5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叙述计算的方法:先将除法转换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二、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生1:3+3+3+3=12生2:3×4=124.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预设: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5.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4。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7.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预设: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板书:乘法定义)8.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因数=积)9.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9.学生讨论并列式。(2)12÷3=4(3)12÷4=310.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预设: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12÷3=4生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2÷4=311.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预设:生: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求另一个因数。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13.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然后,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除法?预设: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板书:除法定义)14.师: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除法的初步认识以学到什么为主题的小报

“ 除法的初步认识 ” 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 “ 表内除法(一) ” 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意义的学习除法,其地位的重要显而易见,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建立 “ 平均分 ” 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等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是从熊猫平均分竹笋的活动中,用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 4 盘的实例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显示出教材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 除法 ” 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他们肯定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知道一点,也许这个学生知道除号,那个学生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如果老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硬塞给孩子,肯定会造成 “ 消化不良 ” ,因此我始终围绕 “ 让数学从学生口里说出来 ” 的设计理念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