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没写好的反思?

成长网 2023-01-27 23:16 编辑:admin 291阅读

作文没写好的反思?

反思

作文没写好,主要原因没有审清题,就草草地写了一篇,另外就是内容空洞,平时素材没有积累,导致没有话说,下次注意并且要积累好素材,加油

作文教学反思(三)

王荣生教授主编的《写作教学教什么》第142-154页主要是郑桂华老师的两节作文教学课例。从这两节课中反思“怎样基于学情进行写作教学”和“怎样进行过程性写作指导”。

课例一:简版描写教学

郑老师先问同学:你们会描写吗?同学都说会。于是老师拿出一张图片,让三位同学上讲台来描写图片中的情景。

第一个男孩子很认真很热情地上来写: “两只青头鸭,结伴在碧绿的江水上嬉戏。它们沐浴在早春的阳光中,欢快地叫着,互相在水上追逐,拍打着翅膀溅起一堆珍珠似得水花。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念完后,下面听课的上千人热烈鼓掌,那小男孩得意得不得了。老师们为什么热烈鼓掌?因为大家觉得学生写得很好了。有一个教研员后来很真诚对郑老师说:学生写得那么好,我真担心你下面的课怎么上。已经写得那么生动了,你还能怎么叫他写得更生动更具体呢?

但是,郑老师却让同学们仔细对照图片和那位同学的描写。同学们一看,怎么回事?他写得和照片上的图像完全不一致。

接着,郑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第二位学生的描写,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句:“那水平如镜的湖水”――用比喻确实用得很流畅。

第二句:“一对鸭子在泛清波。瞧它们悠闲自由的样子,不时探头入水寻找鱼儿,不时扭头整理身上的羽毛。”――看看照片,鸭子有探头吗?有扭头吗?都没有。但是学生却凭自己的想象这样写了。为什么会这样?

第三句:“它们无忧无虑地游着,与湖水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请问,美丽的风景画是什么样的一种风景画?这完全是用主观评价来代替描写,也就是说学生的描写中缺少具体的展现和如实的展现,完全是一种个人的感受。

第三个孩子的描写也差不多,只是用了些诸如“淳朴自然、了无杂念、时间骤然停止”等词语,她用“淳朴自然、了无杂念”这些形容词用得很好,初一的孩子能够用这种词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到底什么样子才是“淳朴自然”呢?图片中有吗?没有。这其实就是不具体,说明学生只会泛泛地运用一些自己未必清楚的词语。

三位上黑板写作的同学,都很会用修辞。但是,对于照片上的实际事物,他们却视而不见。教师询问后发现,图片上原本有湖水、有鸭子,但全班40个学生中居然有27个同学只写到一个对象,没有写到湖水和鸭子。因此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克服想当然,克服学生习惯性的用想当然来代替描写的毛病;而克服“想当然”毛病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有什么写什么。照片上的鸭子原本是很安静地在游着,那么你就不要去写什么“溅起珍珠似的水花”,没有水花你却写溅起水花,那是无中生有。

于是,郑老师告诉学生: 所谓的描写应该是有什么写什么,如实地展现,这是描写的第一要义 。没有的东西,你就不应该无中生有地写出来,否则就不是对象特点,只是你的一个联想假想而已。

【反思】从这节课例中,可以看出郑老师先让三位学生描写图片,目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即了解学情),经过了解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因此,单纯的语言表达写作教学已经可以不作为写作教学目标了。但不少学生的通病是喜欢写假大空的东西,在描写中喜欢“想当然”是其主要不足,甚至为了所谓的“生动”不惜无中生有。因此,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郑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为“有什么写什么,如实地展现”。

由此可见,了解学情对写作教学非常重要,学生不能“想当然”地描写,老师更不能“想当然”地教。而是要把影响学生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必备的技能了如指掌,然后进行有序列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训练步骤。

课例二:详版描写教学

(课前几分钟,郑老师与学生在闲聊,说说笑笑,很是融洽)

师:刚才几个同学谈了对我的印象,观察还是很仔细很准确的。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会描写吗?会描写的人请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师:(对刚才描述老师模样的学生说)你怎么没有举手?

生:我不会。

师:你刚才不是描写过老师吗?这说明你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的。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投影:一幅鸭子游水图)

师: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好,开始!

      (学生写)

师:我们来看黑板,左边第一位同学,请把你的作品读一下给大家听。

生: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地玩耍。

师:第二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他们你追我赶地嬉戏。

师:第三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着,他们看上去很悠闲。

师:请坐。大家看三位同学写到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鸭子。

师:共同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生:不能。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师:好。也有人叫做……主人公 (板书:对象、主人公)

师:那么除了鸭子之外,描写对象还有什么?

生:湖水。(也有学生叫“水”“池塘”)

师:(板书:水)他们都写到了鸭子和水。但是,这个是“在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面上”。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在黑板上写出这些字)可能各有特点,那么我想问,他哪个地方好,或用了什么词语就显得好些呢?

生:形容词。

师:形容词,也就是说在这个对象之前有了什么?

生:修饰。

师:描写对象是鸭子和水,前面加上“清澈的”这样一个修饰,这个形容词形容了水的什么?

生:样子。

师:样子,或特点。水的特征。 (板书:特征)

师:上面几句有那些词语是表示鸭子、水的特征的?

生:“清澈”、“可爱”、“淡黄色”、“悠闲”

师:还有“自由自在”、“嬉戏”也是它们的样子。如果没有这些特征,我们会觉得怎么样?

生:不够具体。

师:对。你们觉得除了用形容词这一点之外,哪一个的表达还更好一些?为什么?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看看你写得,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生沉默)这个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你要判断上面的三种说法还有哪些地方是让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所描写的与他们相比。谁来完成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呢?一个一个解决也可以。(一生站起来读自己的习作)

生: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的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戏闹。

师:精彩吧?

生:非常精彩。

师: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文章要共享。(生上讲台写)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 好,请你来说说看。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为什么用比喻、拟人就好呢?

生:更生动。

师:好,比喻和拟人使文章生动。请坐!再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他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得小鸭子很活泼。

师:好的,从效果上讲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你们的感觉非常好。同学们,我们刚才发现了 描写对象 :鸭子和水,又看到了它们的 特征 :鸭子,是灰白相间的长着细细的绒毛的鸭子,而且是游来游去,是在嬉戏;水呢,是清澈的水,平静的水。有人还感觉到 它像什么 ,用了比喻。这样一来,你们觉得这段描写怎么样?

生:精彩。

师:这段描写就合格了,甚至说是比较精彩了。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 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只有你看到的东西,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场景告诉一些没有看到的人。 那么,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一样东西,首先你会告诉我们什么?肯定要告诉我们“ 那里有什么?”(板书:有什么) 这副画面上有什么?刚才几个同学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有鸭子,有水

师:光告诉我们有什么当然还不够,我们还想 知道他们的特征、动作、细节 , 也就是要 告诉我们“它们怎么样”,(板书:怎么样) 刚才几位同学也告诉我们了,鸭子怎么样,水怎么样,对吧?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还不够, 还需要告诉我们“它们像什么”。(板书:像什么) 你看,有了这三条, 他的描写就不一样了,是不是? “有什么”,使我们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  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形象起来。 这三条原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批注】以上是学生的自由描写,是学生原始状态的写作水平,反映的是学生的写作起点。下面则是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三个原则进行修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知识之后的状态,教学的提升作用开始显现,也是由“教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

【反思】过程化教学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纯粹知识介绍。区别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一个标志之一,是教师先把现成的灌输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三条原则,来检验你刚才对这个画面的描写,看看你的描写还缺了什么,哪个地方还可以更好一点。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了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学生修改,交流)

生:水平如镜的湖水中,有两只天真活泼的小鸭子,就像两只小毛球浮在一块大玻璃上。

生: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两只小鸭子优哉游哉地游着,像一对小姐妹在漫步。

生:两只小鸭子在碧绿的水中悠闲地游玩,像天鹅湖里的一对小天鹅。

师:意境很美,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

生:我觉得他(指黑板上)说“追来追去”不对,因为,画里的水没有波动。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相当有道理,他其实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 我们描写怎么样、像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 要尊重什么?

生:事实。

师: 首先要注意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测,它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还原出来 。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改改看?

生:在“散步”或者是“漫步”。

生:欢快也看不出。

师:对,这几个词需要调整一下。那么“可爱的孩子”可不可以追闹?

生:可以。

生:“碧绿”不太好。

师:我们写一下。(板书:碧绿)那可以换成什么词呢?

生:改成蔚蓝色。

师:(板书:蔚蓝)“蔚蓝”常用来形容水色的是吧?还有其它词吗?关于湖水,有好几位同学用了平静的,宁静的。(板书:平静的、宁静的)

生:柔柔的。

师:柔柔的好。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用到康河的柔波。那么,我为什么把这几个词写到黑板上去让大家关注呢?“清澈的”、“碧绿的”、宁静的”、“平静的”、“柔柔的”,为什么呢?

生:角度。

师:这几个词使描写的角度……

生:增多了。

师:本来我们只用了“清澈”。这是指水的透明度,“碧绿的”、“蔚蓝的”是水的颜色,“平静的”、“柔柔的”呢,是水的那种形态、质地、感觉。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受到一种启示啊,怎样才能使描写更具体一些呢?我们用“清澈的”、“碧绿的”、“蔚蓝的”、“平静的”、“柔柔的”,是不是更具体一点了?那么,哪位同学把我刚才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告诉大家这样写会更好。好,这位同学来试一下。我们在形容的时候,在讲它的特征的时候,可以怎么样?

生:不同。

师:也就是从……

生:多方面。

师:非常好。 (板书:多方面) 如果我们能 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 来描写和形容,是不是就具体些了 啊?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啊?还记得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吗?“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齐生背)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有多少个角度?一个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是它的情态;“嫩嫩的”,质地,是第二个角度;“绿绿的”,颜色,是第三个角度;“一大片一大片”,数量,是第四个角度。朱自清的写法我们也能学一学,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下归纳:(投影)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东西介绍准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写。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

师: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简单吧?

生:简单。

师:记下来了没有?

生:记下了!

【反思】还是“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这三条,但内涵进一步丰富了。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规律,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下面第三次描写实践,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训练指导难度逐级提升。

师:现在还有谁要告诉我他还不会描写,请举手。没有了?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我们还要再检验一 下。 这一次,要给你们难一点的了。

师:(投影:风车的画面)现在我们就以这幅画(风车)为描写对象,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些办法用上去。我不要求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不过待会儿我会把几位同学写的收上来,请他们念给我们听,  请大家来评论。时间可以是三到四分钟。开始吧。

      (生写作,教师巡视课堂)

      怎么样?请写好的同学念一下。还有的同学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好的,没关系。还有一两个句子没想好的可以在念的时候再补充。那么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贡献给大家呢?有几位举手的同学都已经回答过问题了,有没有其它人呢?其实我上课喜欢叫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好了,靠近墙角的那位同学,你来试一下吧。读得响亮一点,大家要好好听。

生:清晨,在宁静美丽的湖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请坐。他写到了时间,写到了一种感觉。

生: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的吹来,风车慢慢地挥动着他那巨大的手臂,好像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师:请坐。你对风车的描写还有没有跟两位同学不一样的,来念给我们听。

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师:请坐。他用了两个比喻。大家记下来。还有没有比过他的?

生: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  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  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  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师:这是你刚写出来的吗?

生:是的

师:不得了,你可以当作家了。刚才大家注意了没有?很多同学不仅写到了风车还写了白云、黄昏,      实际上大家已经不仅仅把目光投向了风车,还投向了是什么?

生:环境。

【反思】“描写复杂的场景”这一写作知识的出现恰到好处。这是教师依据学生实际临时创生出的写作知识?还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知识?或是,这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生成的完美的结合?

师:环境,一个整体的场面。那么,要写一个复杂的画面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投影:描写复杂的场景)

    看来,在描写时,我们 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 ,你想想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重点。

师:好,我们要 注意重点 。 (板书:重点 ) 重点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得多一点,要详写 。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 注意层次 ,另外我觉得最好还要 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独特的体验 ,写出个性来。描写是很简单的,你看,我们人人都会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描写又是很复杂的,有许多变化,需要长期练习。好了,我这里还有一幅图片,(换投影画面)这是什么场景啊?

生:草原。

师:重点是什么?

生:羊群。

师:对,羊是草原的主角。还有什么?

生:山,云,天空。

师: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可以把这副图景描写一下,也可描写你家乡的一处景场。今天我们重点训练的是具体而形象的描写。更多的训练要回到家里去做。下课!

这是郑桂华教授在某地借班执教的一节描写训练课。下面是郑桂华老师的话

这节课围绕描写能力,一共设计了四个训练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以期掌握描写的大体要求。钱梦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当然,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一个中心又有变化和推进。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和训练,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确定出哪些知识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的训练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用这样的一套训练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的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本教学实践就是试图在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

描写既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生需要锻炼提高的表达素质。描写因了描写对象不同,使用的文体不同,写作意图不同,作家的美学追求不同,评价描写优劣的标准会不一样,对描写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有的以平实为美,有的以绮丽为佳等,但是,描写的许多基本要求还是有相当多的共性,如准确、清晰、具体、生动等,本节描写训练即是扣住描写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描写的基本要求,达成基本能力;另外,一个描写,所涉及范围极广泛,如选择描写对象,描写的详略,描写与主题一致,转换视角,侧面描写,借景生情和情景交融等等。在一节作文课里,在这些公共知识点上不可能全部得到有效训练,再说,中学生也不一定要全部涉及这些内容。因此,这节训练课仅仅是在作文这面大墙上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学生窥见描写奥妙之一斑。如果假以时日,如果在作文的许多点上都能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过程,都能进行这样有迹可循的训练,我相信对于学生作文的提高当有相当明显的指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