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子给父母洗脚后,父母的感想?
在什么情况下儿子给父母洗脚,不同的情况感想是不一样的,能具体点吗?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回家为父母洗脚。纯属形式主义,每多大意义.也就没有什么感想了,因为你是在完成作业,而不是主动的行为,家长是你的配角,帮你一起完成作业.再说父母现在身体都很好怎么会要小孩子来洗脚,他们付出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希望你心里有这份情就可以了,另外小孩把书读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以后父母不能自理了,你主动为父母洗脚,那家长就会有真正的感想了.
二、急求亲子共读《童年》后的感受!要用孩子、母亲的口吻来写。【两篇】
今年我和妈妈一起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著名作家高尔基所写。高尔基悲掺的童年让我心理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生动的写出高尔基四岁失去父亲,跟随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了专横、凶狠外祖父家后,经常挨外祖父的毒打,吃不饱、穿不暖、得不到读书。是慈祥的外祖母处处保护他。在外祖母教育下生成一颗善恶分明、爱恨分明的心。他勤奋学习、刻苦耐劳、意志刚强、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
和高尔基相比,我的童年是五彩缤纷,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无忧无虑,不知道什么叫“打”。所以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父母养育我不容易,要勤奋学习。要乐于助人,讲文明,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一个好学生。
《童年》他教会很多道理,我要向高尔基一样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以后还要和妈妈一起读更多的书。在父母正确的指导下,在书的海洋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与孩子读了一些课外书籍,有少儿百科全书,童话、寓言及外国文学等。在与孩子共同读书的过程中,既能让孩子增长知识又能从中找到乐趣,还能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自己也能温故而知新。
记得在与孩子共勉高尔基所著的《童年》时,从书中高尔基悲掺、令人怜悯的童年生活讲到他是怎样勤于学习,对知识的渴望,刻苦耐劳,渐渐成为一个善恶分明,是非分明、意志刚强、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名人。我和孩子一边看书,一边给孩子讲解,让孩子从书中懂得真、善、美、假、恶、丑。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在学习生活中要以高尔基为榜样,要有理想,遇到困难要努力去解决,要有爱心帮助别人,尊老爱幼,要感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通过读书让孩子变得懂事了,她在学校积极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讲解不懂题目,不乱花钱,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讲文明、团结同学。放学回到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娇气。看到孩子不断的变化,我心理很开心。书是最好的良师益友,孩子通过“双阅读”慢慢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能积累好词、好句在今后的写作中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言传身教,一同与孩子走进书的世界,一起读书,一起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不仅仅是孩子的重任,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同样要吸取广博知识,努力做到视野宽广,思想更开阔,素质更全面。有了好书的陪伴孩子会更健康,家庭会更幸福,社会更和谐,更稳定。
好不容易的回答啊。。看在我的诚意上。。采纳吧,亲!!
再选为满意回答吧,亲!!!
三、父母对子女社会教育的读后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读后有感
弗罗姆认为:“婴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关心;6岁以后的儿童开始需要父亲的爱、父亲的威信、父亲的指点和忠告。”而父亲的爱不同于母亲的爱,它是有条件的。父亲有条件的爱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是私有制的产物。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这典型地体现了弗罗姆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与弗洛伊德一样,精神病理分析是弗罗姆心理分析的重要角度,他说:“心理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在于,首先以依恋母亲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依恋父亲为中心,最后把这两种依恋结合在一起。神经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顺利地发展这三个阶段。”父亲和母亲都是成熟的人,他们成为儿女效仿的典范,他们的爱使儿女最终独立并建立自己的权威,这是人成长的理想状态。弗罗姆指出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有着明显不同的职责:“母亲有职责给儿女以生活中的安全感;父亲有职责教育和指导儿女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对付那些他们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城镇中的年轻母亲多为职业妇女,与男人一样从事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也因此一定程度上有着男女性格的自然融合。所以,传统认为由父亲对孩子施行的影响和教育也可能由母亲来完成。但男女性别差异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客观事实,因此,总体来说,弗罗姆所说的父爱与母爱的差异,基本还是符合现状的。不过,更多的家庭,往往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就由父母亲一同对孩子施行影响和教育。事实上孩子未必在6岁以后才需要父亲的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的许多缺陷,后来之所以不能治愈,是由于在形成一个人的主要功能的最主要时期,即3岁至6岁的幼儿时期被忽视而造成的。”确实,0-6岁是个体生理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脑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在脑的重量方面,三岁时约重1000克,到幼儿期结束(6岁)时增长到1250-1300克,接近成人脑重的最低水平。”
“4至7岁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客观现实在大脑皮层的烙印特别深刻,因而这个时期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一些基本的习惯已经形成,而且智力、情感、意志、社会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也基本发展。所以在6岁之前对孩子施行为人处世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的引导是必要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的发展,后来的引导和矫正将事倍功半 感动要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