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作者是谁?全诗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作者是宋代苏轼。
全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扩展资料
作品特点: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
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作者、朝代、题目、意思、道理、现在用的地方、写诗时的情景。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义: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却是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模样。我搞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自已身处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三、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阅读答案
写的是晚春
出自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今译〕这些花草树木,意识到春天将要离去,纷纷以各种绚丽的色彩,竞相争奇斗艳。
〔赏析〕季节屈入晚春,草长林深、鸟鸣山幽,正是群芳吐妍、一春花事将尽的时候。此际,即便仅仅是少数早开的蓓蕾委弃于地,大部分花仍然缀立枝头。对于那些情密意、多愁善感的看花人来说,他们心中的春天,已笼罩在寂灭消失的悲哀中,失了先前的喜悦。像这两句,写晚春花卉,依然是灿烂芳华,授草木以人格,抒发诗家的惜时奋发之心
四、古诗[春雪]。
春雪--韩愈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解释】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词语解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故:故意。
【诗文赏析】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