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轼的生平简历、著作、求学经历及评述600字

219 2025-01-11 02:56

一、求苏轼的生平简历、著作、求学经历及评述600字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生平

宋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二、苏轼死后谥号是什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

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三、宋朝最好的皇帝是宋仁宗吗?-

是的

宋仁宗,本名赵受益,立为皇太子时更名为赵祯,在世1010年-1063年,享年54岁,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宋仁宗可能是北宋9位皇帝中知名度较低的皇帝之一,但他驾崩时,群臣百姓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它皇帝难以相比的。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不仅如此,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耶律洪基还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群臣百姓,甚至敌人都舍不得他死,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

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

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依赖他个人的宽仁魅力,新党旧党的争议淡化了;日后改革的中心人物王安石提拔了;人才荟萃的一座高峰到来了--在「唐宋八大家」里,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其它6人都活跃于仁宗时期。

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出现了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它,想想吧,如果皇帝不清明,哪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范仲淹新政历时1年零4个月,因遭遇官僚地主的强力阻拦而半途夭折,改革者范仲淹却毫发无损,如此仁厚,历朝历代能有几人?还有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放浪不羁的柳永,科举失意就讥讽仁宗说自己是「奉旨填词」却没有获罪,更是非常仰慕宋仁宗的风采,不计前嫌,为他大唱赞歌「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嘉佑四年(公元1059),这时距赵祯驾崩还有四年,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但是赵祯都没有批准。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他的群臣们这样歌颂「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兹,可谓海内大治矣。窃迹羲黄之前,敻乎莫索其详。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四十二年不识兵革,而这只是由于一个皇帝的宽仁大量。大文豪苏轼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佑极矣。」(天圣、景佑都是宋仁宗的年号)难怪,时人路过永昭陵(仁宗陵),在陵寝的墙壁上题诗写道: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