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的风格

281 2024-12-29 05:56

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枝裂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鉴: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及长又师法钟繇、张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终成大家。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与魏晋士风相表里。古人赞之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譬。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41位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fúxì)之会。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并公推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王羲之俯仰天地,见山水之美,想人生无常,不由感慨万千,下笔如神,一气呵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兰亭序》。

《兰亭序》既是一篇散文杰作,更是一篇书法神品。通篇笔势纵横,意气淋漓,如龙跳虎卧,浑然天成。轻重疾徐,疏密斜正,敛放揖让,承接呼应,无一处不妥贴,无一处不潇洒。纵有涂抹疏忽,亦无伤大雅。全文十九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雷同。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曾数次重写《兰亭序》,但皆不如前,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兰亭序》真迹今已失传。今之所传《兰亭序》最早最著者有两个本子:一为神龙本,一为定武本。

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戍,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梓,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辩),卜(再涂一字不可辩)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

尚飨!

赏鉴: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钤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弊搭消间中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租知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颜杲卿见安禄山之面,愤而斥责,安禄山气恨交加,命人用铁钩将颜杲卿的舌头钩断,颜杲卿仍是怒骂不绝,安禄山遂将其父子二人一同凌剐而死,颜氏一门被害者三十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卷面并不清爽,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溢于笔端,满纸都是对叛贼的仇恨,对亲人的痛悼。颜真卿完全是情之所至,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书者心绪自然流露。真可谓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此帖原系祭文草稿,颜真卿本无意作书。但正因无意作书,不工而极工。整幅字写得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元陈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天下第三行书——宋·苏轼《寒食帖》

原文: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赏鉴: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书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纸本,行书,纵37.4cm 横734cm,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谪贬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这篇《寒食帖》是他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书行草《黄州寒食二首》诗。这是两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中意象阴霾,渲染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惆怅心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篇起伏跌宕,恣肆飞扬,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变化万千。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时苏轼被贬琼州,黄庭坚思及好友,情难自抑,欣然命笔,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壁合。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亦题跋赞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寒食帖》真迹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都是有感而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