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特长?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特点:
1.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2. 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的特长:苏轼擅长词、诗、文章,还擅长行书、楷书,也擅长作画。
苏轼得过的奖项:
1.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2.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二、初唐四杰和唐宋八大家是指哪些人?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拓展资料
部分历史人物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
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四人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
唐代 韩愈、柳宗元, 宋代 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朱唐四杰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工,欧阳修八大散文家。
三、写出《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啥没能成为唐宋八大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能写出这样千古名句的范仲淹,为何进不了唐宋八大家,他到底输在哪里?
我也纳闷,唐宋两朝,文武全才的臣子并不少,可是,影响力能够持续到现代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而范仲淹正好是其中的一员。
相信许多人在接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觉得这个范仲淹既然那么地强悍,为什么没有拿到进“唐宋八大家”这个圈子的门票呢?
明朝洪武年间,朱右编选韩、柳等人的文章为《八先生文集》,估计当时他也就编了这八个人的散文集,其他的一时没编进去,类似于现代语文课本,选谁的和不选谁的也是个说不清的活。
其后,嘉靖年间,大儒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只取了这八位的文章,可能他也不想编其他人的?最后,明末茅坤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敲定了,最终敲定了唐宋八大家名号。
所以,你说这样的编纂怎么算呢?如果,现代学者说,不行,我们要重新编纂,可以吗?当然可以。
不要忘记了,将冥王星定义成第九大行星的也是人类,将冥王星开除行星序列也是人类。但这些都是需要依据的,不是随意为之。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讲讲评选“唐宋八大家”的依据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这八个人之所以被合称,原因就一个:他们是各自时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对于“古文运动”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那么什么叫“古文运动”呢?这是一场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文艺复兴”,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他们认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不适合社会发展,更不适合人文教化。
这么讲吧,“唐宋八大家”就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人。而范仲淹,显然不在这之列。
古文运动由唐代陈子昂发起,韩愈和柳宗元作为旗手,北宋的柳开、穆修等人继续发扬,欧阳修定乾坤,三苏、王安石和曾巩打扫战场。
而范仲淹在古文运动里面并没有出太多的力,也没有写相关文章,他只是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批评过杨大年的西昆体对北宋文学和科举的戕害,还提出了写文章要“文质相救”的主张。文质相救的意思是写文章既言之有物,又要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在古文运动的进程中,《岳阳楼记》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古人、现代代对它的综合评价看得出来,也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只可惜的是,范仲淹除了这篇之外,能够拿得出手的古文散文是少是可怜,这也是他被排除在八个人之下的因素。范仲淹写了大量的赋、表、碑记、墓志铭、状、书、述、墓表、祭文、议、赞、序、说、记、家书等种类繁多的文体,绝大多数都是行政公文和应邀酬答之作,谈不上文学作品。
在少数称得上文学作品的文章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阳楼记》,这是他晚年写的,已经炉火纯青。其余的作品,其水平比唐宋八大家稍逊一筹。
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政而不在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所以说,范仲淹某种意义上是宋六家的前辈。所以,范仲淹的散文更多的是以政治为主,比如《岳阳楼记》,本来是给人家翻新楼写个祝词什么的,结果写着写着就成了一篇千古名文:主题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就是说,范公一生的威名在于他的政治和军事建树,而不是文学成就。
不过,没有进入到这场运动的核心,也进不了那个圈子,并没有让范仲淹失去影响力,他依然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尊崇,他的文章著作也流传很广,这也算是贡献良多。
范仲淹曾依《洞庭晚秋图》,凭借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还是宋学的开山之人,是宋学的奠基人,学术成就很高,他研究易经、诸子百家并加以实践,举荐了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大教育家胡瑗和孙明复,指点过关学创始人张载,学术成就和政治理念影响了后来的王安石。后面这些人都是为宋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最为重要的一点,范仲淹的人格评价颇高,死后谥号“文正”。而有宋一代的文人都以文正公为道德标杆,在人格上范仲淹几乎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