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苏东坡的老师????

成长网 2023-01-10 14:35 编辑:admin 233阅读

是啊。欧阳修是苏东坡的老师。

欧阳修和苏轼的师生情以及两人先后来扬州任太守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转知扬州,修建了平山堂,名噪天下,至今仍为游览的重要景点。

苏轼踏入仕途后不忘恩师之教。从治平三年(1066年)至元v六年(1091年),苏轼先后十次经过扬州,其中第三次路过扬州时,知州鲜于优在平山堂设宴款待,苏轼触景生情,文思泉涌,挥笔写下了缅怀恩师的《西江月・平山堂》词,可见师生情谊之深。

扩展资料: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轼

欧阳修是苏东坡的主考官,在古代就是苏东坡的老师。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嘉v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与苏东坡不是师生的关系,而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因为苏东坡比欧阳修小30岁,又兼得欧阳修的赏识提携,苏东坡尊之为师,他人亦谓苏为欧之门生,实际上,二者之间没有我们同上所说的师生关系,更没有正式拜师之说。只是苏轼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欧阳修的一些提携,可谓亦师亦友。

欧阳修与苏东坡不是师生的关系,而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因为苏东坡比欧阳修小30岁,又兼得欧阳修的赏识提携,苏东坡尊之为师,他人亦谓苏为欧之门生,实际上,二者之间没有我们同上所说的师生关系,更没有正式拜师之说。只是苏轼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欧阳修的一些提携,可谓亦师亦友。

楼主请参考:

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1007~1072)和苏东坡(1037~1101)是宋代文坛的泰斗级人物,欧阳修年长苏东坡30岁,苏东坡年少时,欧阳修已是誉满天下的文坛名人。

宋仁宗嘉v二年(1057),礼部选才举办国家公务员考试,首席评委是“知贡举”的欧阳修,评委有文坛大家梅尧臣等。这次考试盛况空前,各路才俊云集,后来成为宋代文坛大腕的苏辙(苏东坡弟)、曾巩、程颢等都名列其中。20出头的川籍学子苏东坡也没放弃这次难得的入仕机会,以一份《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思妙文完成了自己的笔试。梅尧臣阅卷时,发现了这篇佳作,立马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主考一口气看完,连呼妙哉。原来五代宋初以来,文坛盛行浮靡之风,欧阳修很是反感。而这篇文章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特合欧阳修胃口,所以当下就有了初评意见:第一名非此人莫属。这等妙文出自何人之手?欧阳修挨个拨拉自己熟知的具备这种才气的考生,最终判定一个疑似人选――曾巩。这下麻烦了,曾巩是自己的得意弟子,第一名给他,明摆着有“以权谋私”之嫌,怎么办?只能忍痛割爱:曾巩同学,委屈你了,只能给你个第二名。

直到发榜,欧阳修才知道自己真正委屈的并非曾巩,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苏东坡。然而苏东坡并不知其中“猫腻”,中了第二名已经让他喜出望外,感激不尽,于是修书一封致谢恩人梅尧臣。信中除了精彩的“才艺展示”外,免不了向两位评委表示一番诚挚的谢意。梅尧臣随后将信转给欧阳修。欧阳修看罢深为苏东坡的才气所震撼,不由感慨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欧阳修这句话中提炼出来的。

奖掖后生是欧阳大师一以贯之的好作风,王安石、曾巩、苏辙等都得到过他的举荐。当然,对于苏东坡,欧阳修更是有一种特别的偏爱,这一点,有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为证:苏东坡的诗文每每刚一出炉,立马就会被人争相传诵。而每一篇传到欧阳修那里,他看后都会整天为之兴奋。一天,他对次子欧阳说:“儿子,你记住我的话,30年以后,世人恐怕就不会记得你老爹的名字了!”言外之意预言苏东坡将会取代自己。还别说,大师眼力果然了得,他身后苏东坡已然成为北宋执掌帅旗的文坛新盟主。

欧阳修如此看重苏东坡的才,那么苏东坡心目中的“醉翁”又是一个什么样呢?“东坡居士”也表现得相当不吝啬,把能用的赞誉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恩师:“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真可谓推崇备至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惺惺相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