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仲淹为什么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要知道为什么范仲淹不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首先必须知道“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明代初年,有个叫朱右的读书人选了他们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便始于此。明代中叶的散文家唐顺之所编纂的《文编》中也仅收了上述八个人的作品。另外一个叫茅坤的人也根据朱右、唐顺之的编选方法选了八家的文章,编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一百四十四卷。由于这部书流传很广,“唐宋八大家”这一名称也得以广泛流行,至今仍为人所沿用。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所谓古文也就是针对六朝时期华丽无物的“骈体文”而言,“骈体文”往往讲究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仗、优美的文字等,但是却不能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唐宋八大家,他们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对六朝的浮丽文体,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入选“唐宋八大家”必须是唐宋时间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范仲淹虽然也有很不错的古文,比如《岳阳楼记》,但是他与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运动方面的成就远不如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也就是说,他不属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还没有成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导层的人物,因而,后来的朱右、唐顺之、茅坤等都没有将范仲淹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二、范仲淹为什么不是唐宋八大家?
1、首先,范仲淹不是古文运动的核心领导人物。“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对六朝的浮丽文体,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很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入选“唐宋八大家”必须是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范仲淹虽然也有很不错的古文,但是他与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运动方面的成就不如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
2、其次,范仲淹的政治成就盖过了他的文学成就,或者说他的仕途生涯冲淡了他在文坛的影响力。范仲淹不仅是一代治世之能臣,比如“庆历革新”,虽然失败,但仍不失其伟大。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边疆统帅,镇守宴请一带多年,西夏不敢犯境,人称“小范老子”,范仲淹去世后,北宋和西夏的边境百姓戴孝痛哭,认为边境安宁将不复存在。与此相比,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毕竟赶不上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他的文学作品数量较少,也许创作甚丰,但是流传到明朝或者后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而且“唐宋八大家”主张“文以载道”,特别讲究文学作品对社会的推动和普通人的教化作用,在这一点上,范仲淹的散文优美绝伦,但是策论的性质偏弱。比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等,单以散文而论,范仲淹的成就明显不如八大家。
三、范仲淹为何没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这位朋友问得很好,我作为范仲淹的崇拜者和研究者,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前面我已经回答过,入选唐宋八大家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必须是当时公认的文学泰斗,二是为古文运动做出过巨大贡献。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对比这两个条件,我们来分析一下范仲淹作为北宋一代明臣,为何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
范仲淹27岁中进士,在八九品低微官职上蹉跎了13年,一直到40岁,才柳暗花明,被当朝的宰相王曾赏识,由晏殊推荐,进入京城汴梁,担任秘阁校理,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为官之路。纵览《范仲淹全集》,我们就会发现,他写的文字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诗、律诗和词,在这些诗词中,应酬的诗歌占了一半以上,脍炙人口的没有几首,这个我们必须承认。范仲淹写词很少,他也承认自己填词的水平很一般,流传至今并且广为人知的也不过三首:
范仲淹的政治和军事成就盖过了他的文学成就,或者说他的志向原本非才高如曹子建,或者论理如韩愈咄咄逼人――这位科举总失利的苦学成才型。
范仲淹只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主,这种执着,这种信仰,一个上数一两千年都无可挑剔的儒家楷模。
范仲淹进行过“庆历新政”,虽不如后来熙宁变法那般惊天地泣鬼神,但这种修修补补、着眼于人才选拔式的温和改良作用肯定有,可不幸还是夭折了。
有宋一朝的大臣,总是被宠坏了, 走马灯似的每天在仁宗面前吵来吵去,――说好听点,叫抗廷相争吧。
更兼欧阳修这种猪队友发出的《朋党论》,那位再怎么仁的龙颜也忍无可忍发威了,范仲淹不得已离开京城,时年46岁(不太记得了,大概如此吧)
范仲淹退可守朝堂,进可抗李元昊,虽然战法保守,不如韩琦激进――只是主张修堡,步步逐渐蚕食西夏活动范围,但结果,却成为了让李元昊唯一震慑的人。
范仲淹被称为“大宋三百年间第一人”,一世的仕途起伏,换来了福泽子孙八百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能写出这样千古名句的范仲淹,为何进不了唐宋八大家?他到底输在哪里?我也纳闷!唐宋两朝,文武全才的臣子并不少,可是,影响力能够持续到现代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而范仲淹正好是其中的一员。
相信许多人在接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觉得这个范仲淹既然那么地强悍,为什么没有拿到进“唐宋八大家”这个圈子的门票呢?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讲讲评选“唐宋八大家”的依据是什么?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这八个人之所以被合称,原因就一个:他们是各自时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对于“古文运动”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那么什么叫“古文运动”呢?这是一场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文艺复兴”,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他们认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不适合社会发展,更不适合人文教化!
这么讲把,“唐宋八大家”就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人!儿范仲淹,显然不在这之列!总而言之,是贡献大于实力!
所以如果仅仅讲到诗词才学,或者政治成就这些方面,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那个圈子里面的八个人,没有一个可以稳胜过他。可是,这个圈子的人都是古文运动最为突出的,比如坐在第一个位置上面的欧阳修,因为他是带头人之一,所以能够获得这种殊荣。就连排在最末尾的曾巩,虽说才华的综合成就没有胜过范仲淹,但是人家在古文、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文坛贡献度,却是略胜于范仲淹这位诗词达人的。
正因为有前面所说到的这些原由,使得范仲淹没有拿到进入这一个圈子的门票。在古文运动的进程中,“岳阳楼记”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古人、现代代对它的综合评价看得出来,也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只可惜的是,范仲淹除了这篇之外,能够拿得出手的古文散文是少是可怜,这也是他被排除在八个人之下的因素。不过,没有进入到这场运动的核心,也进不了那个圈子,并没有让范仲淹失去影响力,他依然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尊崇,他的文章著作也流传很广,这也算是贡献良多。
因为他出生的比较早,并且专于做官,写出的文章也比较少。又和唐宋八大家是对立面,所以没有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
因为范仲淹的主业只是一个边境诗人,写诗只是偶尔兴趣的一个小爱好而已,没想到写的这么好。
因为范仲淹并没有留下任何比较出色的诗集,身上也没有留下任何的工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