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喜欢收藏各种卡片,这要怎么办?

成长网 2023-05-21 00:24 编辑:admin 289阅读

一、孩子总是喜欢收藏各种卡片,这要怎么办?

这是宝宝的爱好哦,我记得小时候我也很喜欢做这些,尤其是很漂亮的糖纸,爱不释手。

给宝宝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二、一千张糖纸阅读答案,那位高手来解答?

1。因为表姑需要安静的环境养病;我们因为想要换表姑承诺的电动狗 2。捡遗弃糖纸--买糖剥糖纸--守株待兔等糖纸--洗净收藏 3。不可以,因为在当时我们心中那一千张糖纸代表的是我们希冀的奢望和快乐,是价值连城的,用献说明糖纸在我们心中的重要性,而递则严重削弱了这种重要性 4。孩提时代的我们无忧无虑,所以体会不到所谓累的感觉,而结尾我们被信任的人所骗,初次体会到了伤害,因此体会到了心累的感觉 5。那是一种希望破灭的感觉,自己辛苦坚持的东西到头来是一场骗局 6。不好意思,很久没做过这样的题了。。感受你从我上面的总结中提炼一下吧,应该对你有所帮助的

三、一千张糖纸

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名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个人的种种游戏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的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我和世香相互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没想过。累,离我们多么遥远啊。有时听大人们说,“噢,累死我了。”他们累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不是有一些糖纸么,为什么你们不花些时间攒糖纸呢?我想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夹在一本薄薄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觉得糖纸有什么好玩。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呀?”“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能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我和世香惊呆了。电动狗也许不让今天的孩子稀奇,但在二十多年前我童年的那个时代,表姑的许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那该是怎样一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一份快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呢。 从此我和世香再也不吵吵闹闹了。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了。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犄角旮旯的糖纸。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会追逐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在胡同里一跑半天的;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买了糖——我们的钱也仅够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也不顾糖把嗓子齁得生疼;我们还守候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买糖之后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那时我们会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我们把那些皱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把他们洗干净,使他们舒展开来,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待着它们干了后再轻轻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终于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狗呢,我们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待她笑得不笑了,才擦着笑出的泪花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园子里闹,不得清静。”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人是我的表姑啊。

这时,我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我初次体味到大人常说的累,原来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吧。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我把我那精心“打扮”过的那一千张糖纸扔向天空,任他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所有的大人不都是从孩子是到走过来的吗?

四、寻武汉沈阳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献给老师的花束]赏析

献给老师的花束

今天是教师节,讲这一课,正是时候。因为我要听课,教师临时改上这一课,难为她了。开课教师的情感渲染很到位,都感觉到孩子们眼睛里亮亮的东西了。这个班是这位老师从一年级带上来的,感情之深自不待言。教师由教师节引入,和孩子们真诚交流此时的感想,为诗歌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但是接下来的学习我看到孩子们不像以前上语文课那样专注,那样投入。孩子们似乎有点心不在焉,尽管教师很投入,充满激情。孩子们只是在教师要求朗读诗歌时,才提起了精神。

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师把诗歌教得太理性了。过多地去分析诗歌里面的词句。如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教师对工作的爱,用关联词语连接两个“直到”,为什么单挑这三件事来说等等。

诗歌教学应重视欣赏,诗歌是性情突现,情感冲动之作,讲究语言精练,注重内容的高度集中,也考虑整体的音韵美,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就会破坏这种整体的美感。特别是这首诗语言朴实,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手法也比较单一,学生一读便懂,如果再对诗歌进行分析就不是很恰当的了,学生当然会兴趣索然。

记得作家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说过这样的话: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诗人写诗往往兴之所致,一气呵成,中间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而老师们非要说成有这样的讲究、那样的雕琢,难怪作家要讽刺为“包饺子”了。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通过朗读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诗歌里句句话都能引起学生共鸣,件件事都能激起学生的认同感,让学生想到自己和老师之间的桩桩往事,种种深情。因此若是在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语段或整篇的练习,学生兴趣会更高。学生会创造出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作品来也未可知。哪怕写不出好的作品,让他尝试一下做诗人的感觉不是也很美妙么,很多人童年少年时期应该都有过写诗的冲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