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面的文学常识判断无误的一项是
答案B
A中“浪漫主义”应为“批判现实主义”;C中《死魂灵》作者为果戈理;D中对“文艺复兴”的理解不当。
二、语文常识判断题
D是正确的,没有理由,非要理由的话……那只好去问曹雪芹、罗贯中……他们的母亲了。
C错的撒,三国演义咋么会是新著……都写了几百年了
B错……如果记叙的是一件事情或者单单是个人,那不一定需要时间(比如:他死了……。有时间么?)
三、判断文学常识
A项有错《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不是小说集
四、常识判断四大解题举例分析
高速铁路”等方面实现重大。所以大家可以就这几个领域分别复习基本知识和当下取得的成就,想会有不错的收获。总结一句,也就是说以政治为主线,对其他知识点顺藤摸瓜。除了十八大报告外,“十规划纲要”、“工作报告”都可以作为复习的主线。
2.语意判断法
常识判断部分很难碰到“熟面孔”,此时不要紧张,即便你对题目中的知识点知之少,只要利用语意理解法,结合题干和选项间的联系依然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例如:
《国家“十”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下列属于投入保障政策的是:
A.支持文化企业在海外投资、投标、营销、参展和宣传等活动
B.继续完善文化市场的准入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C.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机构应税收优惠
D.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解析】这道题目的是国家社会管理政策与文化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对时事政治有的理解。先通过语意判断可以地干扰选项,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先来分析题干,问“属于投入保障政策”的是哪个选项,所以根据语意可以得出,这个题目的主体须是,而且须投入到保障政策中去。A选项属于政策支持,但不涉及投入问题,也不属于保障政策,保障政策属于转移性支付,具有无偿性;B选项依然是政策扶持;C选项也是政策扶持,均不符合题意。所以,后只能选择D选项。
3.价值判断法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根据当下社会的公序良俗来判断题干与选项的价值匹配度,从而来做出题目的方法。举个例子:
下列关于推进“十”期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耕地资源有限,要耕地保护力度
B.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是“十”期间的重要任务
五、常识判断怎么复习
公务员考试行测之常识判断解题技巧及复习策略
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题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题干给出一个常识性的现象,备选项提供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要求考生选出最合理的;另一种是单纯性的知识测试,要求考生对题目涉及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从备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其解题技巧比较灵活,但首要一点是考生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除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于基础性的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以及历史人文常识要能够巩固掌握,对于社会中的新鲜事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要通过多看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熟悉外,本文介绍了排除法、去同存异法、第一印象法、比较法、胆猜测法等在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解题常用五种技巧及其复习的战略、战术。
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具体的解题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排除法。如果考生细心的话,便能够发现排除法似乎适合于每一种题型。在这里,常识判断题也不例外。在考生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在这部分题中,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便会轻易的将最不适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甚至有些题可以直接将其他三项排除掉,选出正确答案。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立即排除一个。其实有些题考生即使不能直接通过排除得出答案,也可以减小试题的难度,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去同存异法。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当考生在阅读完试题题干和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将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缩小目标,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第一印象法。有些试题,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完试题及选项的瞬间,大脑便有这样的一个强烈的信号,此题选某项。但静下来仔细考虑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选项,便可将第一印象的选项选出。虽然这种选法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4)比较法。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考生可以将各个选项同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大胆猜测法。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靠的是运气,正确率相当小。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猜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耗费过多时间并影响考生的情绪。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一)复习的战略问题
所谓复习战略,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向度理解,从纵向上说,指复习进程的规划,从横向上说,指复习内容的取舍布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善于制定复习战略,才能把握复习的主动权,胜人一筹,对于考生,尤其是初涉公考的朋友来说,复习战略实为一重大之先决问题。
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对现状的探究,我们认为,如下战略是实事求是的,谨供参酌采纳。
第一,从纵向上说,宜先广泛阅读,后大量做题。
阅读为本。广泛阅读背景材料,好比建房要打地基,正如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阅读正是获取第一手感性认识,夯实知识之基的手段。为此,材料的搜集、准备就是理所当然之事。我们认为,对于历史、地理、医学这样的科目,中学教材或读物是很实用的材料,对于时政,则可以经常浏览报章(如《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亦可考前突击掌握本年度重大时事,对于法律,则有必要使用专门针对公考的辅导教材。阅读的方法以浏览为主,不必强记,可反复多次翻看,但求达到留有印象,不致遗忘即可。
做题为用。在阅读材料,积累知识之后,还要通过大量做题来深化理性认识,提高解题速度。换句话说,阅读可以让我们做对题目,但在公考中,仅仅能将题目做正确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还必须在做正确的基础上做得够快,而这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来保证。
那么,总体上说,对每一个科目,都应当按照这样的进程进行准备。
第二,从横向上说,宜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如前所述,“时政、历史和法律”是09真题的三大重点板块,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对这三部分内容就应当多下些功夫,在时间和资源上都应向这三个板块倾斜,而对于其他部分,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少看或者不看。
(二)复习的战术问题
复习的战术问题,实则对既定战略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或者说如何阅读和如何做题的问题。
如何阅读呢?
首先,常识题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要求阅读范围尽可能广泛,因此,阅读速度一定要快,以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
其次,由于材料内容太多,强行记忆、机械记忆几乎没有可能,我们提倡柔性记忆,也就是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化大脑中的记忆痕,形成大致印象,事实上这对于公务员考试已经足够。
再次,遵循记忆规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对同一材料,在1天后,2天后,4天后,7天后,15天后多次复习,就会记得很牢,而这已为众多过来人的经验所证明。
关于做题,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重视做错的题。错题反映了我们知识的盲点或者我们解题方法的不足,多做错题,就能消灭盲点,优化解题技巧——这也是屡试不爽的应试铁律。
专家支招:公务员考试中如何轻松应对行测常识判断
[ 作者:伍景玉 来源:华图教育 点击数:5512 更新时间:2009/9/30 14:54:38 ]
【调整字体: 】 【华图教育阅读提示】华图教研中心公务员考试知名辅导专家伍景玉老师,在总结多年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经验基础之上,总结出常识判断的复习方法,期望能为参加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朋友轻松应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试题提供一些启示。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可谓是与竹神魂一体,然在每次画竹之前,他却总是先用细致的笔法或勾或点或圈,把那远山、山间的白云,把那近水、水中的绿草,都细心地画出来。这时虽然无竹,可那竹早已在点点滴滴的色彩之中了。那高远的情怀、挺拔的英姿,也早已呼之欲出。这时候,他才不紧不慢地把竹补上,于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劲竹图就出来了。正是因为有了之前那么多的博观与厚积,才使竹的出现灵秀而完美。倘若缺少了那些山水花草的蓄势,竹的精魂也就不会那么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其实在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题的作答时刻就如郑板桥竹之成画那一刻,重在平时的博观厚积。常识即为一种习惯,常识之难的方法很简单,如郑板桥之画竹一样,让竹时刻在心,让常识时刻在心,生活处处皆常识。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如何轻松应对常识判断的核心所在。
常识判断是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知识,特别是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将常识判断题型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第四部分提升到第一部分,更是凸显了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首先,常识判断是“送分题”,它所考查的内容往往是考生应知应会的一些简单的常识问题,它不需要考生进行多么复杂的理论思考或逻辑分析,只要考生了解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会立刻得出正确答案。其次,常识判断是“心理缓压”题,由于它的难度系数是五大题型中较小的,因此有利于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争取时间,树立信心,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为其他题型的正常发挥打下基础。
目前,图书市场上专门针对常识判断的书籍少之又少,且良莠不齐,杂而不精。一些书对常识部分的出题范围和广大考生的实际需求不够重视,考生如果按照这样的书来复习,不仅容易背离考试的方向,而且浪费了复习时间,大大降低了考生复习备考的效率。
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伍景玉老师建议考生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轻松应对常识判断,除了在备考阶段养成处处皆常识的学习习惯外,还应有一个良好的载体来协助备考,目的是帮助考生更好地梳理自己已有的常识和平时涉及不到的常识,具体而言,所借助的载体无论是结对子学习、图书、培训亦或是其他能触及到的更多的模式,最终要具有以下的属性和功效。
首先,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在知识梳理上做到“体系完整,知识全面”。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常识判断测查内容涵盖了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且侧重 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复习时要做到“知识全面,法律突出”的要求。
其次,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到“总结考点,预测方向”。习题做到“纲举目张”。总结好“考纲命题线索图”,线索图不仅能对知识脉络作出梳理,还要在命题考点的冷热程度上显现出预测信息。通过线索图,考生可以快速地分析出哪些考点是冷考点,从未考查过;哪些考点属于热考点,未来可能会考查;哪些考点属于极热考点,曾经多次甚至连续几年考查过。通过对线索图的分析,考生很容易总结常识判断的考查方向和考查重点,从而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考生在备考中要做好“精选习题,学练结合”。学练结合是相对而言较完美的复习方法,可以让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及时的巩固,所以作答高质量的习题是考生备考非常必要的环节,而且应该在每一个模块复习后马上进入习题的实战操练,这样才能让复习事半功倍。考生通过模拟题练习,可以检测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查漏补缺。
常识判断是公务员考试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充分准备即“博观而约取”,考场上稳健作答才能“厚积薄发”。公务员考试是实力的竞争,也是智慧的竞争,只有刻苦复习、精心准备、讲求方法、复习效率高的考生才能在最终的决赛中胜出。伍老师衷心预祝考生在未来的考试中顺利过关,荣登公务员职业殿堂。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