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比较出名的诗人词人有哪些?

124 2025-02-03 09:25

一、五代时期比较出名的诗人词人有哪些?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主要词作有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清平乐(雨晴烟晚) 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冯延巳词全集

韦庄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韦庄属于晚唐诗人,但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因此亦可算是五代十国时期诗人。韦庄词向无专集。《全唐诗》从《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等辑录54首。刘毓盘辑有《浣花词》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 近人向迪琮编有《韦庄集》,收韦诗300多首,词55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印行,较为通行。韦庄的闺情词亦写得非常出色,词语与闺中之美人浑然融于一体,见词尤见人,词音即人语,可谓风韵臻于极致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弦上黄莺语’(见《菩萨蛮》),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称其词“骨秀”,评价他说“端己词情深语秀,虽规模不及后主、正中,要在飞卿之上。观昔人颜、谢优劣论可知矣。”

二、红楼梦中的“龟大何首乌”是什么意思啊?

楼主提到的显系无可奈何的一种断句法,尤其“龟大何首乌”更觉不成语义,令人惊讶而发笑——因为龟有大有小,如何能成为一个“度量衡”标准?龟有极小的初生者,有千年的巨大者;何况何首乌的形状是“立形”,如粗大萝卜或蔓菁状的,又非扁平物,如何会与“龟”较量大小?实不可通。 据《大明会典》中的明文记载:“暹逻国曾献六足龟”而恍然大悟,那处难解之文,实应读为: “头胎紫河车[胎盘],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大何首乌……” 这就顺顺当当,毫无疑难之处了。 因此,再考过去坊间流行本,也得到了一种曲折的“参证”,即:藤花榭本、王希廉(护花主人)本、金玉缘本皆作“四足龟”。 “四足龟”本身亦令人发笑,龟有四足,又有何珍何贵?然而,这个“四”却毕竟透露了“消息”:那本应是个数目字。而一经查到“六足龟”,便茅塞顿开,恍然爽然了。 “六”误作“不”,是底本行、草书法之讹。至于“四”与“六”,也很微妙,因为从篆书上看,它们的区别只在一个“点”,“四”上无点,六则有之。如六字失点,即成四字。现在,这难题应该依从“六足龟”而断句,不必再沿旧抄之讹了。 记得医家说,《山海经》记载“三足龟”,服之可终身无大疾,又可消肿,是一种珍药。那么可以推之。“六足龟”必亦另有奇效,故此列入那个特别费钱的药方了。 注释:六足龟是最古老的龟类,学名叫靴脚陆龟。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印尼和马来西亚,体形可达60厘米。因后腿内侧有一对凸起的刺状鳞片,形似两只假足,故名六足龟。 参见周汝昌《红楼夺目红》

记得采纳啊

三、春联的由来?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相传古代有一凶暴甚於鬼的人叫后羿,被桃枝打死,人们就相信在门楣上悬挂桃枝可以驱鬼;后来又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从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徵,是创作者与所有人的心理投射与职业生活的显象。因此,浏览一地的春联,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径。

四、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代表人

篆书:秦代李斯。

隶书:东汉蔡邕。

楷书:主要在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行书代表:东晋书圣王羲之、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等。

草书:张旭和怀素。

五、王羲之《兰亭序》中书写的20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形态,反映了中国书法作品的()。星的宝宝28597

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千百年来书法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也成了历代书法家临摹学习的范本,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它成为天下第一呢?

《兰亭序》首先是文辞方式的一种标立,中国在东晋以前所能发现的典籍文献遗留中、后人没有发现过此前的散文文学体裁,这篇文章是现存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叙事记,他改革了东晋以前疆化呆滞的诗辞类的古文言,首次运用口语化语辞格式,代表了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确立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散文。其次是对书法发展上的探索的创新,王羲之改革了钟繇书法的笔法,吸取了当时群众书法中的精华,把规范的楷书书写进一步随意性的发挥,是其即可识又书写流利,介于草书与楷书间的行书,创造了书法发展中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和字体“行书”他是自刘德升之后将行书体完善成为更为成熟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是一篇炙人口、文辞优美的散文、借景抒情,以事言志,其文为历代所推崇。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脱生死的生命境界,禅述了深遂的哲学思想,给当时的官场名利的角逐者以思索,给后人以感触,正如文中所说:“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主观的讲唐代书法的盛行,也促使兰亭序位置的确立,据传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所说,因《兰亭序》出的较早,在他之前没有行书流下来,汉末刘德升曾传创造行书但没有作品遗留,因此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排列在历代法书的前列。这一早一前是《兰亭序》称冠的原因之一,唐太宗李世宗在位时,国家繁盛、文风浓郁、佛教流行,经文的抄写促使了楷书与行书的发展,而李世民本人尤擅书法,收集天下“王羲之”之真迹,后从他书法讲师虞世南那里得知传说中的《兰亭序》还在会智永偿索辩才和尚手中后设法取得,视为御宝,价同国玺,为使更多人见到兰亭序,唐太宗命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等摹刻翻拓赐于近亲贵臣,并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刻碑坚于学士院,以便更多人学习和观摹。唐太宗李世民死后,葬者遵诏将《兰亭序》真迹置于太宗枕边,一同陪葬,故传世未有真迹,由于李世民的崇爱使兰亭序在当时的环境下广为传播,同时也提高了兰亭序在文化艺术上的地位,也对称冠第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于后学研究单纯说王羲之书法在兰亭序中如何的超绝,以及全文中十二个“之”字无一雷同,尽管不能否认王书的技法超绝,仅以收法就称其为天下第一,确实有一定的偏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