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演义批注怎么写?
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琦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美女形国色,勇士形虎将,在形象的性格塑造上是水涨船高的技法,是通过势均力敌的对抗来表现某一人物的性格和才干。写周瑜韬略过人不是目的,而是为着突出作者理想中的人物诸葛亮。毛宗岗概括成这样一个认识:“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这根源于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传统审美理想。他在“许褚裸衣斗马超”中具体评点说:“此卷于其(马超)未入蜀时,先写马超之勇,而将写马超之勇,先写许褚之勇,写许褚正以写马超也”。
二、三国演义好句加批注?
1. 孙策好句:“天下三分,吾有其二”(《三国演义》第七回)。“天下三分”指三国时期的政局已经趋于分裂,而“吾有其二”则表达了孙策应该是战胜东吴和刘备后,唯一真正有资格称霸统一三国的人。这个句子体现了孙策的雄心壮志和果断决断。
2. 关羽好句:“关云长,义重于天”(《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义重于天”说明了关羽的忠诚和正义感。这个句子是对关羽人格的高度评价,深刻表达了关羽的品质和忠诚。
3. 曹操好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第七回)。“宁教我负天下人”表现了曹操的霸气,而“休教天下人负我”则体现了曹操的智慧。这个句子与曹操的人格和行事风格密切相关。
4. 刘备好句:“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这句话体现了刘备的人格魅力和治国理念。刘备将德治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认为只有贤能可以让人服从,通过德来达到治国安民。
5. 周瑜好句:“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既生瑜,何生亮”可以简单解读为“有周瑜在,何需诸葛亮助”。这个句子反映了周瑜的自信和才华,也因为周瑜的智谋,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地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这些经典语句都体现了人物的个性、胸怀、情感和理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三、三国演义英雄桃园结义批注?
答:“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桃园结义的社会背景是“黄巾倡乱”,他们结义兴兵的直接目的是镇压黄巾,用张飞的话说是“与国家出力”,用刘备的话说是“欲破贼安民”。既然刘关张结义有具体的政治目的,那么他们誓言的内容理应是属于政治的。
但深究其义,特别是刘、关、张后来为了实践结义誓言的行动一更可以看出这一结义行动及其内容本质上是属于道德的,因为在中国古代,政治从来是相对的,只有道德才更多地表现出永恒性。
有人认为这段誓言里的“上报国家”指“忠”,“下安黎庶”是“义”,所以桃园结义的道德内涵是“忠义”。这大体没有错,但在这中间,作者所强调的似乎更是一个“义”字,一种涵盖了“忠”的“义”。
所以誓言最后一句是“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山时亦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这里的“义”也包括“忠”的意思。
四、三国演义曹操烧船批注?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五、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批注?
1 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故事情节,它描述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义兄弟在桃园结义后,为了解救曹操的颜良和文丑而与华雄进行一场生死决斗,最终刘备相信了自己的命运,斩下了华雄的头颅,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英雄。2 在此故事情节中,温酒是刘备为了让关羽和张飞更加勇猛、豪迈而特地准备的,这也凸显了刘备的谋略和胆略。而华雄则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威风凛凛,被誉为“曹操的猛将”,他的死亡也标志着曹操势力的一次失败。3 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不仅展现了三位义兄弟的忠诚和勇气,也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场景,被广泛传颂。
六、三国演义第109回批注?
109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好日子没过几天,姜维再次起兵,收买羌寨,一同伐魏。首战遇敌将徐质,无人能挡,败下一阵。力不能敌,维心生一计。正面坚守不出,辅以运粮兵诱敌。徐质杀敌,丢了戒心,深入重地,被伏兵斩杀。维顺势披魏衣,赚入司马大营,大开杀戒。司马昭死战得脱,慌无择路,入铁笼山,被困个水泄不通。
魏郭淮、陈泰探得消息,稳了阵脚,先诈降赚了羌人(以防后院失火),并作一队,直入蜀营,杀了个措手不及。姜维大败,临回汉中,射死郭淮。魏连损两员大将(徐质,郭淮),国威搓动,亦不加追兵。
司马师回朝上殿,腰配宝剑,大步流星,行权断事,目无尊主。曹芳赢弱,只暗中流泪。李丰等闻讯,请命废司马,不料事不机密,被斩三族。皇帝亦废,皇后赐死。
司马师再立新帝,至政局跌宕,诸侯骚动。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仿佛又一个轮回。
七、三国演义1—4回批注?
答:各自为己,忠于自己的主公。
第一回
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
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八、三国演义第14回批注?
李乐追帝时被徐晃砍死。
汉献帝回到洛阳,重建宫殿,改元建安。杨彪奏帝召曹操保驾。傕、汜又来劫驾,帝起驾欲去山江,适曹操至,保驾还洛阳。傕、汜不听贾诩降曹之计,诩单马走乡里;傕、汜与曹战败落荒而走。
董昭献计曹操,迁都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操从之。曹操护驾移许都,杨奉等领兵拦路,曹操谋士满宠说动杨奉部将徐晃来降。杨奉败走,投奔袁术。操移驾许都,封赏部下,大权独揽。
曹操视刘备、吕布为心腹之患,怕二人合力进犯,从荀彧“二虎竟食”计,封刘备为荆州牧,下密诏让他杀掉吕布,刘备不忍。荀彧又献“驱虎吞狼”之计,假借汉帝手诏让刘备攻袁术。刘备听从诏书,领关羽攻打袁术,留张飞守徐州。因为贪酒,张飞痛打吕布丈人曹豹,曹豹怀恨在心,作为内应,引吕布夜袭徐州,张飞醉酒不能力战,弃城而走,刘备家眷失落徐州城中,张飞举剑自刎,刘备夺下宝剑,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三兄弟感动哭泣。
九、三国演义第13回批注?
汉献帝和百官被乱军劫持,历尽险阻和波折。
十、人民文学常识
人民文学常识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阅读文学作品,还应该努力掌握一些人民文学的常识。了解人民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不仅可以增进我们的文学素养,也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民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人民文学的定义
人民文学是指反映人民群众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文学作品。它强调贴近人民生活,关注人民的悲欢离合,是一种真实、有力、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形式。
2. 人民文学的发展历程
人民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古代文学,例如《诗经》、《楚辞》等作品都蕴含了对人民生活的思考和呈现。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文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开始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开始揭示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在抗战时期,人民文学成为了抗战精神的象征,作家们讴歌了抗战英雄的事迹,通过文学表达了全民族的抗战情感。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成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纷纷投身到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学创作中。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文学经历了一段新的发展。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变革中的新问题,表达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期待和揭示社会现实的矛盾。同时,随着文化市场的崛起,人民文学也面临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作家们不得不面对新的文学创作环境和挑战。
3. 人民文学的特点
人民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关注底层群体生活:人民文学紧密贴近人民,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命运,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呈现了人民内心的矛盾和追求。
- 强调社会问题:人民文学具有思想性和探索性,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现象。
- 富有感染力:人民文学追求真实和力量,作家们通过作品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人民文学既注重艺术表达的美感,又把思想性和社会性作为不可分割的因素。
4. 重要的人民文学作家和作品
人民文学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代表了人民文学的巅峰成就:
-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茅盾: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子夜》、《春蚕》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认真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 巴金: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家》、《春》等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关切。
- 沈从文: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所描绘的江南风情和人民生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 人民文学的启示
人民文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 勇敢发声: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应当勇敢发声,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并思考社会问题。
- 关注底层群体:人民文学的魅力在于关注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命运,我们也应当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用文学为他们发声。
- 审美与思想的统一:人民文学告诉我们,艺术性和思想性可以统一,我们应当努力追求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
人民文学常识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热爱人民文学的读者和创作者,用文学的力量传递情感、呈现现实,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static/images/up.png)
![](/static/images/down.png)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