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文学馆

196 2025-01-31 06:11

一、林斤澜文学馆

林斤澜文学馆:传承与创新

引言

林斤澜文学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学。本文将探讨林斤澜文学馆的历史背景、使命和愿景,并介绍其在当代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背景

林斤澜文学馆成立于20世纪初,以纪念林斤澜先生,他是中国文学界的杰出人物之一。林斤澜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文化的热爱而闻名,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使命与愿景

林斤澜文学馆的使命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学传统,培养新一代的文学人才,并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我们致力于发掘和推广有潜力的作家,为他们提供平台展示才华。

重要地位

林斤澜文学馆在当代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我们举办各种文学活动,包括文学讲座、作家座谈会和创作研讨会等。我们还定期出版文学期刊,以展示新鲜的文学创作。

林斤澜文学馆还与其他文学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我们与大学、出版社和文学奖项合作,为作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结论

林斤澜文学馆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机构,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和推广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二、林斤澜命门赏析?

命门

林斤澜

西方有个诗人有首诗叫:“门”。他说他“手上随处有门一扇”、“开向四面八方”。有时听见门里边在“狂吠”,在“嘤嘤哭泣”,在“雨声淅沥”;可是里边“没有狗”,“没有女人”,“没有雨水”。说得特别的是“钥匙儿灵巧可爱,像说谎者的舌头”。“像活着的心房那样跳动”。

“甚至有时我自己敲了门,

锁孔也接纳了钥匙。

而我却没有找到我自己。”

东方有个退休诗人——退休是眼前的说法,传统上叫做退隐——住在郊区单元楼里,那天傍晚到田野散步,想著名片上可印“述而不作”四个字,不免得意,多走了几步,不觉天黑。往回赶时,已经看不见那一片楼房的轮廓,只见夜空一行行一点点灯火,或疏或密,或明或暗。隐约能听到起伏的叽啾叽啾,仿佛不是人世间的语言。随着阴气渗过来,心惊血沉,却又好不熟悉。只管顺着小路过去,有小山,到不了山前,有河,到不了河边,左手转弯,有双扇的后门。推开,几步,是个方方正正空空荡荡的花厅……诗人的眼睛“吃进”一张画,或是叫这张画“套牢”。花厅不是正厅,原是这家人挂云图——代代祖宗画像的地方。这一张是云图中的行乐图,画中少女初嫁,眼如柳叶,嘴如樱桃。珠冠沉重,霞帔庄严。更加色彩斑斓,整个像金属镶嵌锻造。可怜手腕细细,脖颈糯糯,青春袅动若不胜负担,气血升温若不堪磨擦。少妇一手推门,一手拿着铜锁匙,形似袖珍耙子,拴着红头绳蝴蝶结。那门没有打开!那门上有云纹,下有水波,不知道是什么门?诗人心中油然,眼睛却定定如油炒荸荠;兀那少妇的线条袅袅中,樱桃那里出现鸟爪,柳叶旁边发生鱼尾,细细的粗糙起来,糯糯的怎么僵硬了。啊,少妇变做老妇,珠冠似盔头,霞帔如甲胄,那门还是打不开,打了一生一世,耗尽年华,诗人心痛大叫:

“谁也没有打开过,那是生命的门。”

妇人吃惊,钥匙落地,诗人弯腰去拾,直起身时,眼前黑糊糊一片……不就是自家宿舍楼,不就是自家单元门前,推推,里面灯光明亮,老伴正和邻居争着麻将经:一个清一色,一个一条龙。诗人心想刚才做了场梦,荒唐!手心里却又捏着把东西,生怕老伴噜嗦,赶紧朝裤兜底下塞,感觉到耙子似的,拴着头绳蝴蝶……心头暴擂瞎鼓,老伴迎门质问:

“单听,白板,自摸,几番?”

“几番风雨几番愁。”

三、林斤澜的小说?

林斤澜,中国著名现代作家

代表作《春雷》

林斤澜(1923~2009),原名林庆澜。浙江温州人。当代作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春雷》《山里红》《满城飞花》《林斤澜小说选》《矮凳桥风情》,散文集《舞伎》,戏剧集《布谷》,特写集《飞筐》以及文论集《小说说小》等。2007年曾获北京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与汪曾祺一起被称为“文坛双璧”,素有“短篇‘圣手’”的美誉。

四、新生林斤澜赏析?

 《新生》一发表,老舍就在《文艺报》著文称赞:“这篇作品的文字简洁可喜!”“一个作家的文字应有独特的风格。这还不够,他还须善于变化。他若是写悲剧与写喜剧同出一辙,不加变化,他的作品将会因文字的凝滞而受到损失。”“我有这个感觉,这篇作品好像是一幅我们的传统山水画:有九岭十八弯,有大河,有杏林村舍”。这与老舍所说:“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后有两个人也许会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可算作了一个最完美的注释。这赞许还表明,林斤澜在小说创作艺术追求上,已跨跃到新的高峰。当然,老舍的“也许”话中有话:无宽松环境则难出好的作品,自然也就不会“写出一点东西”。他说此话正是“小阳春”,以后一“阶级斗争”,林斤澜就“金盆洗手”,真给“也许”住了。

五、林斤澜春风原文?

林斤澜《春风》课文原文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六、春风林斤澜赏析笔记?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对比烘托,把自己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哲思,抒写的淋漓尽致。

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特点,歌颂了它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

七、语文阅读,林斤澜,《蛋》?

六、(18分) 19.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1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贫穷落后。

(1分) ②暗示了李地选择此时卖蛋的小心谨慎的心理。(2分) 20.①心理描写和动作(细节)描写。“仿佛店堂里一亮”“不觉朝桌边蹭蹭”形象地描绘出虾米见到“掉下一块蕃薯”后的兴奋和渴望得到的心理和神态。(2分) ②摹声(拟声、状声、像声)手法,“啪”声“清脆”,形象地写出了高桩柿机智地找出理由后内心轻松得意的情状。(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认真仔细,谨慎小心;②机警灵活,懂得变通;③正直善良,有同情心;④两次被下放,经历坎坷。(4分,每点1分) 22.①情节出人意料,一直被李地、高桩柿防备的队长竟也拿鸡蛋还酒钱,让人感到意外。②丰富人物形象,使“队长”这一人物由原来的单一形象,变得丰满、立体。③深化主题。打击“自发势力”的队长也干起“自发”的事情,揭示了当时贫穷程度之深和当时制度的不合理。④紧扣文题“蛋”,与前文的李地以蛋换物、娟娟的爸爸卖茶蛋等情节互为呼应,丰富了文章内容。(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成理也可)

八、春风林斤澜句子赏析?

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赏析:引用名句,描写了江南的春天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字短句,充满韵律美.

2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赏析:这句话运用细腻的笔触写北京的春风,长短句结合,多用对偶,读来朗朗上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春风扑面的感受如无数针扎,表现了北国春风的凛冽.

  3“轰”的一声,是哪里来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赏析:运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写春日到来的景象,多用象声词:“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写出了北国的春风强劲有力.

  4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

  赏析:“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九、林斤澜,春风,概括全文内容?

《春风》鉴赏:当代作家林斤澜老先生,经常活跃在故乡的江南和工作的北京两地之间,对江南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感受和认识,在这篇文章里他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对比烘托,把自己对北国春风别样的体会和哲思,抒写的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的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的特点,歌颂了它的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在写法上另鸣新声,不拘一格。 一、欲扬先抑、抒写怀念之情作者开门见山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时间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争春斗芳菲”的胜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

接着用人们争论最激烈的意见:“哪里有什么春天,只是起风、起风,成天的刮土、刮土,眼睛都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来贬斥春风的不是,埋怨春风的无情无意,极力诉说春风带给人们的是:遭糕透顶的漫天飞舞的尘土, 黄沙飞扬,浑黄的天空,一片茫茫,遮挡了人们前进的视线;呜呜吹号,哄哄呼啸的寒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好一个北国春风之恶势,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的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

然而不久,作者在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时,突然笔锋一转,难道“北京的春风真的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用这么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当北国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冷森森、凉飕飕之时,一夜之间,春风忽然来了,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吹开了冰冻的河流 ,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麦苗返青了,山桃鼓苞了,勤劳的山民们,背着羊粪,满怀喜悦地把粪肥抛撒在高高的梯田,用宽阔的胸襟,灿烂的笑容, 迎接那粗犷豪放、迅猛强劲的春风,甚至连捎带来的粗暴,也令他们觉得解气,好一个北国春风之能势,怎能不令人欣喜,令人怀念呢? 二、对比烘托,突出春风的可爱本文两处对比非常强烈,一是作者起初无限怀念江南春风,觉得它抚摸大地,像柳丝的吹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可后来多次下乡在京西的大山上,“看到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没有开化的意思”,坚冰顽固地驻守着北方的原野,没有想过要退出舞台。面对这样的坚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南方的春风是无可奈何、无济于事的。

而北国的春风却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不可遏制的气势,横扫整个北国,吹开了冰冻,吹醒了生命,催生了万物。

通过这一对比,北国春风的形象显得尤其可爱。

二是作者回想江南的春天与春风, 有的只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有的只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

更不用说发霉的墙角散发出的“死耗子味儿”与“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让北国的春风显得更加可爱,对北国春风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三、语言粗犷,透出春风的阳刚之美 《春风》一文语言“粗犷豪放、贮满哲思”。全文散句中夹杂着许多急促的短句,运用一系列动宾短语,巧妙构成了排比与反问,使语言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这句用铺排的手法,辅之以拟人的写法,象声词的烘托,突出了北国春风不可遏制的气势。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再如:“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这两句反问,将北国山民喜欢春风这种感情表达得充分透彻、淋漓尽致。此外,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极富表现力。读来语言质朴自然,音调铿锵,感情真切,气势宏魄,显示出了一种阳刚之美。思想内容:懂得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十、北国的春风林斤澜赏析?

春风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春风林斤澜课文赏析

  林斤澜先生写的春天,并非人们想象中的春天的样子。人们心里头的“标准春天”,不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天,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春天吧!可读了林先生的《春风》,谁都会说一句:真的,谁规定的,春风一定要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呢?谁说春天就一定要是春暖花开,日头暖洋洋,惹得人心也痒痒的样子呢?

  别样的春风,别样的春天,有别样的风情。

  文章结构很是精巧讲究。以抑笔起首,先写人们对北方春天的意见,这是对北方春天的普遍看法。作者不直接加以辩驳,而以“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将笔锋轻轻拨转开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事实来说话,告诉人们北国春风的好处。到结尾,却不忘把江南的春天也贬一笔,揶揄地说是“有死耗子味儿”,别无他意,只是为突出北国春风的叫人难忘。那浓浓的情意,让人不由想到作者必是和北国的春风相依相伴,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才能够与春风相知,知道它的性情,它的风骨,所以为它叫好。

  写北国春风的好处,都暗暗和江南的春风作比较。江南的春风是“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北国的春风则是在一夜之间,“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江南的春风必是吹面不寒的,北国的春风,却是“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江南的春风该是无声无息的,北国的春风却能“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作者抓住北国春风的特点,写了它的与众不同,写得叫人心服口服。这才是北国春风该有的样子。若不是这样的春风,“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本文的用词很有特点。拟声词和叠词的运用虽只那么几处,却很是出彩。北地的春风若也没有风声,那就失去了个性。作者写春风“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扑在窗户上,也是“撒拉撒拉”,便陡然生出一分豪情。最精彩的是这一句,“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呼哧呼哧”的春风原来也是一条可亲可敬的好汉哩。写河冰开裂是“轰的一声”,病枝刮折是“嘎的一声”,都干脆得仿佛就在你耳边。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的晃动声,比作冬眠惊醒浑身关节松动的声音,那“格拉拉、格拉拉”的响声,惊得人都好像要从房子里冲出去避一避了。

  这样的春风,是不是也在邀请着你,去和它亲近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