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建筑设计训练注重建筑的坚固耐久、优化建筑功能、结构性完美以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只强调艺术性的设计极为罕见,“空穴来风”式的浮夸形式则更是只会招致嘲笑。像萨哈·哈迪德(Zaha Hadid)、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或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那种让人触目的“地标性建筑”(signature buildings)绝不可能出自德国建筑师之手。
德国建筑具有一种更为低调的品质。讲求连贯性,例如在原有建筑布局或历史古迹中增添的新建筑,外观不事张扬,却有机地融入到城市建筑景观中,或补充修复,或起提升的作用。同样,那些围绕光线、空气、绿化和交流等核心元素而设计的办公场所、内部装潢令人惊叹的普通住宅,乃至经久耐用的建筑,都是这种品质的个中体现。后者在今天的中国屡见不鲜:十年前由德国建筑师建造的写字楼依然内外如新,周边同时代建的高层建筑有的已显现亟待修缮的迹象,甚至正被拆除。德国建筑师从不视自己为“服务提供方”,一旦交付图纸即可大功告成,而是习惯在项目实施阶段继续跟进,亲自把关施工质量,确保设计方案准确实施,直至项目竣工。
德国十大建筑师的作品体现最早由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Vitruv)提出的建筑学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utilitas, firmitas, venustas),将实用性、一流的设计与完善的建筑技术,富于诗意和美感的建筑形式,以及环保节能的构造方式结合。
于是便有了线条简洁的零能耗写字楼,采用最新木结构技术建成的现代城市建筑,坚固耐久、优雅奢华的别墅,砖石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建筑物,以及外观独特、设计新颖,却不会喧宾夺主,而是为策展人提供了丰富多变的布展空间的博物馆。
德国的建筑物,乍一看它会非常的简单。德国建筑具有一种更为低调的品质,会比较重视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