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的来源?
《诗经》来源的三种说法:
1、采诗说;采诗就是古代负责掌管音乐的机构奉命去民间收集民歌,后编定成册,其中《国风》大部分是这样来的。
2、献诗说;献诗说是各地的小诸侯献诗歌颂天子的功德,写诗进献于天子。
3、删诗说。删诗说是孔子后对《诗经》进行修订终成现在的《诗经》。《诗经》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二、诗经中颂不包括?
不包括雅和风。
《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
《周颂》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乐章,也有迟至昭王时的作品。
《鲁颂》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颂歌。
《商颂》是春秋时期宋人追述祖业(宋为殷商后裔)之作。
三、诗经菁字来源?
菁来源于“其叶菁菁”,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唐风·杕杜》。
原文:
《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译文:
路旁杜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路旁杜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这首诗写于先秦时代,描述的是丈夫久役不归,妻子在家等待,久不得果,心中思念、焦虑至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排遣。
四、创新的来源不包括?
不包括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创新的来源包括以下几点:
1、创新的第一个来源,是意外事件。德鲁克说这是最容易利用、成本最低的创新机会。
2、第二个创新的来源,德鲁克称之为“不协调的事件”。
3、第三个创新的来源,是程序需求。
4、第四个是行业和市场变化,往往会带来创新的机会。
五、《诗经》来源于哪?
《诗经》来源的三种说法:
1、采诗说;采诗就是古代负责掌管音乐的机构奉命去民间收集民歌,后编定成册,其中《国风》大部分是这样来的。
2、献诗说;献诗说是各地的小诸侯献诗歌颂天子的功德,写诗进献于天子。
3、删诗说。删诗说是孔子后对《诗经》进行修订终成现在的《诗经》。《诗经》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六、中国诗经的写作方式不包括?
写作方式不包括风、雅、颂。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七、天然香料的来源不包括?
答案D
点拨:天然香料的主要来源是动物和植物。此外微生物中的真菌也可以产生芳香化合物。
八、创业机会来源不包括?
创业机会来源不包括创业评估。在《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中,创业机会的来源与分类不包括创业评估。创业机会来源主要是指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较为持久的有利于创业的商业机会,创业者据此可以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并同时使创业者自身获益。
创业机会来源不包括创业资金,创业机会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项目,一般都具有发展商机,创业机会来源就是要善于发现和体会自己和他人在需求方面的问题或生活中的难处。
九、写作灵感的来源不包括
写作灵感的来源是每个写作者都关心的话题。无论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写手,都希望能够找到创作灵感的源泉,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那么,写作灵感的来源有哪些呢?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灵感来源。
观察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写作灵感的宝库。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获取灵感,观察他们的行为、语言和情感反应。例如,一次与朋友的聚会可能激发您写一篇关于友谊的故事,一次旅行可能启发您写一篇关于探索和冒险的文章。
阅读和研究
阅读和研究是拓宽写作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从中获得灵感。同时,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某个主题,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观察自然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灵感的源泉。观察自然景观、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自然界和宇宙的思考。例如,一次在森林中的散步可能启发您写一篇关于自然保护的文章,一次观察星空可能激发您写一篇关于宇宙奥秘的故事。
人际交往和社交媒体
与他人交流和社交媒体也是获取灵感的途径之一。与他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观点和经历,从中汲取灵感。同时,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内容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灵感。例如,一篇朋友的动态可能激发您写一篇关于人际关系的文章,一篇有趣的博客可能启发您写一篇关于科技发展的短文。
总之,写作灵感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观察和思考,就能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十、诗经之来源于什么?
《诗经》的作者,根据各自内容来推断,上至周王、公卿士大夫,下至普通民众,甚至奴隶都有参与。结合古代文献、考古相关的文物及发现,只有极少数的诗歌,才能确定出作者是谁。大部分诗作都是无法考证的;或者说,即便有考证的观念,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305篇。产生的时间,大致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历时500多年,覆盖了当时周朝统治的大部分区域:陕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一部分。
《诗经》中的诗首先是“歌”,能够配乐演唱。500多年间,来自不同地域,由不同作者写就的诗,经过整理、编纂之后,才汇集成了这部《诗经》。
《诗经》的产生,历来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三种说法。
先说“采诗”。根据古代文献,周朝有专门负责采诗的官员,叫做“酋人”或者“行人”,专门到民间采诗,然后传达给王室,让统治者了解来自民间的声音。
再说“献诗”。《国语》中记载有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的说法。《周礼》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雅,曰颂,曰赋,曰比,曰兴。”又说,“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
《周礼》成书于两汉之间,因此这种说法仅供参考,是不是真的有太师负责教授《诗经》的课程,还很难说。就连“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也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种简单的分类方式,并不能概括《诗经》的创作手法。杨照先生就认为“赋、比、兴”的说法有问题。这一点,咱不多讲,后面会进行详解。
但毫无疑问的是,《诗经》中的诗歌,都是经过整理、加工的,即便如此,还可以看到“国风”中,很多类似的歌咏方式和写作手法。这也从侧面上说明,诸侯国的“国风”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负责编纂《诗经》的人,尽管对其进行过修改,仍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主题、内容、写作手法的方面存在相似性。
前面说过,《诗经》在古代首先是歌,然后才是诗。因为它有配乐,可以由专门的演唱者演唱,只是没有乐谱流传下来,才逐渐成为了纯粹的诗歌作品。
历代都有人想要给《诗经》重新谱曲,复原它最原始的形态,可惜效果都不甚理想,也未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清代乾隆年间,官方主持编纂了《钦定诗经乐谱全书》,重新给《诗经》全文配上了乐谱。结果,你知道的——我们今天很多人,可能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本书。
所以,不管是不是“大司乐”来负责教授《诗经》乐理相关的知识,都肯定有人专职负责。
最后讲讲“删诗”。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非但对儒家学说十分推崇,对孔子本人也进行了拔高,以至于“孔子删诗说”反而成为对后世很有影响力的说法。可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连孔子本人都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孔子的时代,“诗三百”早已成为公认的事情,所以孔子也不太有可能去删诗,对《诗经》进行编纂。
因此,《诗经》采完、献上、编纂、配乐之后,才算真正完成。严格意义上讲,采、献、删,只是工序的一部分而已。
注:答案内容来自ID:古诗文切片的文章《诗经切片003:「诗经」是怎么创作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