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春秋><诗经>的先后顺序?
《诗经》最早,《春秋》次之,《论语》最晚。
1、《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3、《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春秋《诗经·小雅,伐木》什么意思?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出处春秋《诗经·小雅,伐木》
[鉴赏]嘤:鸟叫的声音。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深谷中出来的鸟,飞到高树上,那嘤嘤的叫声,是想寻求伙伴的啊!
三、诗经春秋论语先后顺序?
三部著作成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
《诗经》成书于东周时期;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扩展资料
1、《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2、《春秋》后世影响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3、《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四、春秋论语诗经的排列顺序?
三部著作成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话分别是:《诗经》、《春秋》、《论语》。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2、《春秋》后世影响
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3、《论语》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
五、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什么?
这是儒家所推崇的“五经”,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相对。
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什么?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七、诗经春秋论语的先后顺序?
先后顺序:《诗经》、《春秋》、《论语》。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八、诗经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什么?
是五经。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九、为什么春秋时期诗经就没有了?
1.孔子删诗说,只是诗经形成说法的一种,目前学界各有各的看法,没有定论。
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零五篇。”这些文献都认为《诗经》是由孔子选定篇目的。
有一点跟大家理解相悖的是,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或者是删掉篇中的某些章节,或者是删掉章节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删掉句中的某些字。我们对照书传中所引的,《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与删《诗经》相吻合。
我认为,删诗说最站不住脚的地方是:《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他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不是后来为了教学删到三百篇。
《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可能是大家觉得孔子删诗的理由。
2.有人认为《春秋》就是孔子写的,也有人认为《春秋》是孔子在鲁国《春秋》上删改的,也有人认为春秋跟孔子没关系,这个也没有定论。
有说法认为,孔子可能出于讲学的需要,将鲁史加以删节,编成一本“极简”的历史教学大纲。孔氏《春秋》愈发简约,二百四十余年的历史,区区万八千字就写过了。《春秋》散乱破碎的历史,不过是供孔子编缀道理的材料。
因此才会有“春秋笔法”这个说法,“约文其辞,去其繁重”,重新按照自己的想法,整齐历史。
十、诗经和楚辞是春秋战国时期吗?
诗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总集 ,楚辞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创作,在汉代被编成诗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