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中有人字的句子?
在诗经中带有“人”字的有:
①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②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
③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绿衣》
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
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二、诗经中带有人名的句子?
霏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与子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
《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
《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
四、诗经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五经之首,文学之源
说到《诗经》的性质,窃以为八个字足以概括:“五经之首,文学之源”。
先说“《五经》之首”。
我们讲传统文化,一般都会提到“四书五经”。但“四书”和“五经”这两个概念不是同时提出的,“五经”的概念比“四书”要早很多。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以前没有“四书”之说。《孟子》一书,从战国到唐,一直没有什么地位。直到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力捧《孟子》,它的地位才得以抬高,随后得到宋儒的重视。“四书”的概念宋代才有,跟朱熹有很大的关系。宋代的朱子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里独立出来,并做了章句,又给《论语》《孟子》做了集注,这四本书合到一块,就叫《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的学说,在南宋时期曾一度被打压,直到南宋晚年,地位才高起来,到元明清,地位越来越高,“四书”也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了。
在宋代以前,主要讲“五经”。先秦就有“五经”的概念。“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诗》即《诗经》。《书》即《尚书》。《礼》有不同的说法,因为“礼”有“三礼”——《仪礼》、《周礼》、《礼记》。我个人认为“五经”之“礼”,应该指《仪礼》。《仪礼》的年代早,而且汉代经学博士里头,《仪礼》也更早立在学官。《周官》,也就是《周礼》。《周礼》发现的晚,到西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才把这个《周官》弄出来,经过西汉末年刘歆的吹捧,《周礼》才有一定的地位。《礼记》是汉代人整理的东西。《易》指《周易》。《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乃孔子所编定。
“五经”的排序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通行的说法——《诗》、《书》、《礼》、《易》、《春秋》,是今文经学家的排序方法。汉代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什么叫“今文经学”,什么叫“古文经学”,说来话长,我们不多讲。但大家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今文经学”跟“古文经学”不是一回事儿。“古文经学”排“五经”的次序跟“今文经学”不同。“古文经学”按文献时代的早晚来排。“五经”中《易经》时代最早,相传伏曦氏创了八卦,因此《易经》排最前面。其次是《尚书》,《尚书》里有《尧典》,尧的年代比商、周要早。接下来才是《诗》、《礼》、《春秋》。这是“古文经学”排的“五经”次序。
“今文经学”为什么把《诗经》排在第一呢?因为《诗经》性质特殊。这涉及到诗经的文学性。
中国古人说做学问,一个人要成为君子,怎么做呢?——“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是兴起的意思,因为《诗经》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在感染和熏陶方面,比历史和哲学要实在,而且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的话,先要读诗。那时候的诗,便是《诗经》。《诗经》为什么是五经之首,实在是得益于它的文学性。
为什么说《诗经》是文学之源?任何一本文学史或者讲《诗经》的书都会提到一句话——“《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除了年代早之外,还有一层意思,《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典范。我们讲一个人有文化,会说这个人“风雅”、“风骚”。“风雅”两个字怎么来的?《诗经》里有“国风”、“大雅”、“小雅”。“风骚”两个字又是怎么来的?“风”者,《诗经》之《国风》也;“骚”者,《楚辞》之《离骚》也。中国文学批评,讲“诗言志”、讲“风雅精神”,这些传统都是从《诗经》来的。此外,讲中国文学表达技巧的高明,常会提到“比”、“兴”,也是《诗经》作品常用的两种表达方法。
《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就是这八个字——“五经之首,文学之源。”
五、现在有人能完全背诵下来诗经吗?
诗经是中国第1部诗歌总集。要问有没有人能够把诗经背的应该是有的,但人数不会太多。因为诗经是非常难背的,里面有很多难懂的字词字音。我相信有的人能够背诵诗经里的一小部分或大部分的内容,但是想要把它全部背完,这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才行。
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包括多少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七、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总集?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并普遍运用了“ 赋 ”、“比”、“兴 ”的手法,开创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 ”为代称。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八、诗经描写民间风俗是哪一部?
诗经中描写地方风民间风俗的是国风。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在内容上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不同程度地受到《诗经》的影响。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九、有人知道诗经中的“蜉蝣”诗的解释吗?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
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
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此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并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句式简单,句义好懂。诗经中很多诗句是变易一两个字的重章叠唱,变易之处形成互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全面,本诗也是如此。综合全文,诗人用“比”先描绘了小小昆虫蜉蝣的羽翅的光艳、鲜洁的特点,然后心动之,触物起兴,自然联想到蜉蝣虽然生命短促,过着不知晦朔的生活,却知道展示本身的价值,从生到死,犹自修饰追求着自己的美丽,作为一名小国中人(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臣民)生命也就是昙花一现。
难道就不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建功立业,发挥自身作为一个人的优点,怎样活的更有价值吗?
难道就不会在感叹人生须臾的同时也能不卑不亢地展开自己美丽的翅膀吗?
十、有没有人能对《诗经彼阳》做全诗赏析?
给一个合适的提问,ai是懂的
from bing (分析基于知乎&b站内容),仅供娱乐
这首诗是《诗经》中的一首雅诗,属于《彼阳》篇,作者不详。雅诗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正统音乐和诗歌,用于祭祀、庆典、政治等场合。《彼阳》篇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以彼阳山为主题,展现了不同时间段的景色和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 第一句“彼阳若至,初升东曦。”,描述了清晨的景象,彼阳山似乎就在眼前,东方的太阳刚刚升起。这句话表达了对彼阳山的向往和赞美,也暗示了作者的出发或旅行。
- 第二句“绯雾飒蔽,似幕绡绸。”,描绘了太阳升起时的红霞和雾气,像一幅绯红色的帐幕或绸缎,遮蔽了山峦。这句话增加了诗歌的色彩和气氛,也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力和艺术感。
- 第三句“彼阳篝碧,雾霂涧滁。”,写出了中午的景色,彼阳山呈现出碧绿色,雾气散去,涧水清澈。这句话表达了对彼阳山的赞叹和欣赏,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境变化。
- 第四句“赤石冬溪,似玛瑙潭。”,描写了傍晚的景象,彼阳山上的赤色岩石,在夕阳的照射下,像一片玛瑙般闪耀,溪水也像一潭玛瑙般明亮。这句话增加了诗歌的光彩和韵味,也显示了作者的观察力和比喻能力。
- 第五句“彼阳晚意,暖梦似乐。”,表达了夜晚的情感,彼阳山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使他在梦中感到温暖和快乐。这句话表达了对彼阳山的眷恋和怀念,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丰富和细腻。
- 第六句“寐游浮沐,若雉飞舞。”,写出了梦境中的想象,作者仿佛在睡眠中游览浮沐(即涧水),像一只雉鸡般自由地飞舞。这句话表达了对彼阳山的向往和渴望,也反映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诗经·雅·彼阳》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山水诗,通过对不同时段不同角度的彼阳山景色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和深刻体验,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理想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意象、鲜明的色彩、优美的音韵、精巧的比喻等艺术特点,在《诗经》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