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孤岛文学的特点?

192 2024-11-25 22:22

上海“孤岛”文学

上海“孤岛”文学,是出现在抗日战争前期上海特定地区特定阶段的文学运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上海“孤岛”文学

时间

1937年—1941年

代表人物

王任叔,巴金,于伶等

代表作品

“激流三部曲”,《秋海棠》等

背景

随着战前文学刊物的纷纷停刊,抗战文艺运动伴随着炽烈的战火而诞生,并迅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简称“左联”。左联受中共中央文委的领导,标志着中国左翼文学运动高潮的即将到来。

这期间抗战文艺运动的勃兴,主要表现首先是一批新的文艺界救亡组织和抗战文艺团体相继出现,其次是上海作家的抗战文学创作更加活跃,“文艺为抗战服务”的主张,成为广大上海作家的普遍共识和从事文学活动的自觉指导。

夏衍

“九一八”、“一二八”抗战以后,左翼作家在左联刊物《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以爱国、抗日、反汉奸为题材的作品。其 中报告文学的创作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一些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名篇,如夏衍的《包身工》。

《包身工》完全采用了写实手法,在描写包身工超负荷劳动时,他这样写道:“每天做十二小时工,平均每人要吸入0.15克的棉花絮。”“手脚瘦得像芦柴棒,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这些细节源于深入的调查。1935年,夏衍住在麦特赫斯德路(今泰兴路),离包身工所在的杨树浦有10多里路的距离。为了在早上5点钟之前赶到那里,就得凌晨3点起身,步行过去,才刚好能看见包身工上班的情形。这样的观察坚持了两个多月,用他后来的话说,是“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这一时期的左翼文学的创作还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有不少作家写了一系列抨击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宣传抗日救亡的杂文,鲁迅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代表。从1932年到1936年,鲁迅在《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集子中,对侵略者和不抵抗主义进行揭露。二是一批来自东北沦陷区的青年作家加入左联,写出了大量反映东北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活动和老百姓在日军铁蹄下困难生活的文学作品,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其中比较出色的是萧军和萧红。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为上海的左翼文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萧红的《生死场》1935年出版后同样震动了上海文坛。

在作家抗日统一战线方面,1935年底,“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上海文化界三百余人联合署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936年10月以鲁迅为首、包括二十一位中国著名作家署名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历史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但在这片沦陷区中间,还有属于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未为日本侵略者控制,这两个租界当局,由于和日本侵略者有利益冲突,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中立政策。留在上海的中国作家,利用这种微妙局势,采取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抗日爱国的文学运动,这块土地被称为“孤岛”,发生在这里的文学运动被称为“孤岛”文学运动。这种局面共持续了4年又一个月,1941年12月8日,日军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进占上海租界,上海彻底沦陷。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学一度萧条不堪,在日伪统治之下,留在上海的知识分子经受着政治与道德上的考验,不同的生存状况和动机使他们分化为不同的群体,从事着不同内容的文学创作。有的用隐蔽的方式坚持与日伪抗争,有的则躲避政治只问风花雪月,还有的则沦为了日伪的走狗。

在汪伪政府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下,上海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文学萧条期,之后远离政治的文学期刊开始慢慢得以恢复,以《古今》《杂志》《万象》为代表的文学期刊作为上海文学活动的载体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文学期刊引导下,通俗文学作家从文坛边缘走向中心,张爱玲、黄裳、苏青等人开始崭露头角。通俗文学的流行,成为这一时期上海文坛又一道独特的风景。

与此同时,原先并不属于通俗作家的作家们如王统照、柯灵、唐弢、李健吾、芦焚、郑定文、晓歌、罗洪等也都在通俗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以“纯文学”为掩护,坚持抗日爱国文学运动。另外,还有一批打入日伪内部从事地下工作的作家,如袁殊、恽逸群、邱韵铎、关露等,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着迂回曲折的抗日爱国活动。

文学特色

“七七”事变后的上海文学界,小说创作最有成就的当数丘东平。丘东平参加过上海的“一二八”战役和“八一三”战役,他的作品以军人和军旅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着力刻画的是爱国军人在同日寇侵略者进行艰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倔强性格和英雄气概,也是以胡风为中心的“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第七连》《我们再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暴风雨的一天》《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这些作品均为上海乃至全国抗战时期的抗战文学名篇。

淞沪会战失利后,中国守军于1937年11月12日撤离上海,上海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一半的区域为日本侵略者所占领,另一半原来的美英法等国的“租界”还在日军控制之外,形成孤岛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与盟国宣战而结束。

率先打破“孤岛”文学局面,恢复创作生机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杂文篇幅短小,能迅速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斗争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政论性,又往往寓庄于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成为“孤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格外兴盛的文学样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