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字典的方法、体会以及感受最深的东西
和《牛津大词典》相比,我们也有值得皓首穷经的《康熙字典》《辞海》《辞源》,可以用一生去读完。但是完整的读过小开本的《新华字典》的人,恕我寡闻,都确实没有见过。自己曾经津津有味的读过一个寒假《新华字典》,然而到了忙碌的新学期,那么极富趣味的阅读便被抛到了脑后。
开始的时候,曾经把阅读字典当成解闷的办法,由此可知我是一个多么枯燥乏味的人,或者说我是一个多么古灵精怪的人,总之,我是一个特别的人,一个不想和别人一样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拿起字典是为了解闷而不是别的目的,这本身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我为自己能想到这么酷的主意而暗自高兴。然而,旁的人还是照走他们的路,不会停下来问一下我:你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读字典?不会的。他们不会问。他们根本没发现我在干什么。即使我在读字典,我仍旧是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于是,后来尝试在阅读中赢回一些什么。是的,字典总是会让你得到一些什么的。这是天下能让你获得最直接有效的知识的书籍。翻开字典就是为了识字,而识字是知识之源。哈!多么璀璨的发现。
没用。即便是这样,仍然不会有多少人喜欢读字典。我必须安于做一个凡人,就像我习惯的那样。
其实,我想说的还是我自己在读字典中获得的愉悦,与别人无关。翻开最容易得到的《新华字典》,或者我个人更喜欢的成语词典,仿佛突然和整个文化的经络相遇,这个字来自孔子,那个词来自老子,有些出自诗经,有些源于金刚经,还有古印度、巴比伦、罗马故城、耶路撒冷,即便原本有一肚子的心事,读之令人忘忧,神游万仞,意念八方。在那样的时刻,自我是可以消失的,便融化在无边无际的浩渺烟波里。美,不胜收。
当此之时,回望泰山极顶,只见一缕金光自西地而起,扑面而来,倏地映红万宇。是的,就是这样。
二、五年级上册作文你在第五单元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深的感受400字!!!!!!!!!!!!!!!!!!!!
这个星期,在老师是的带领下,我和同学们一同去遨游了汉字王国,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魅力。
00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则阅读材料。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甲骨文的发现》。这篇文章建德市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叫王懿荣的学者,在生病服药时发现有一味叫“龙骨”的药,上面可有似字体的痕迹。经过他再三的研究,发现这的确是一种文字。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成为“甲骨文”,随后出土了一大批“龙骨”,于是,我国文字领域就又多了一门“甲骨学”。
00读了这则阅读材料,我觉得王懿荣是一个十分细心留意生活的人。因为,生病服药有用到“龙骨”的,肯定不只他一个,可为什么只有王懿荣一人发现了“甲骨文”呢?因此,我懂得了: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应该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就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00除此之外,我还学习、认识到了关于汉字的字谜、谐音、来源以及演变过程等知识,感受到汉字的有趣和奥妙。在此,我不得不称赞汉字:
00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三、读千字文感悟
《千字文》读后感
也许你会知道:《千字文》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梁朝才子周兴编辑的一篇奇闻,构思巧妙,它是,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课本。
嗯,我就读了这本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课本。
这部经典名著是四个字为一句话,一共二百五十句话,一千个字刚刚好,这正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千字文呀!
这本书里,有不少内容,有原文,有翻译文,还有故事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几句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意思是:苍天是青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混沌蒙昧的状态之中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星辰布满在天空中。
尺璧非宝,寸阴是意告诉我们时间是宝贵的。
孤陋寡闻,愚蒙等消你的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人耻笑。我们不能死读书,还要增长见识,要看外面的世界,不然会被人家称为现代版井底之蛙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我们一起读书,爱看书。大家一起来读书吧!
四、这么多年来语文的学习带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认字读书虽然算是接触最早的语文,然而学习遣词造句、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真正翻开语文这本厚重的大书却是从步入初中的语文课堂开始。 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学习方法得以纠正,从死记硬背到尝试理解找到共鸣;学习习惯受到强化,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寻找问题思索答案,学到的内容快速的扩展。一篇篇课文的精彩片段抄录吟诵,课外大作家的作品的阅读,不仅累积包罗万象的语文知识,随时写下精彩瞬间也精炼出更好的作文写作手法,积累并灵活的运用这些无形知识到更多方面比如演讲、社交,甚至重新认知生活中去。 语文并不难,难的是要自己去通过思考和多看书,才能找到好的答案。学过的语文知识很多,但希望可以学得更多,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从中学到更多人生哲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五、读了朱熹的《观书有感》,你联想到读书的哪些体会
朱熹写的诗《观书有感》,其实有两首。一首是大家都熟悉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罢此诗,想必你已经领悟到它的深层韵味,其中的道理很值得我们借鉴。
何谓活水?何谓渠?很显然,朱熹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铺叙了读书、观察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于今天,我们仍然有借鉴作用。
渠,清的原因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活水究竟是什么呢?这要从我们读书讲起。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研究生,人们几乎天天和书本打交道,因为读书,人们才学会了识字,从而一天一天的搜集知识海洋中的点点滴滴;也是因为读书,大家才懂得了地球绕着太阳转等一系列前人发现的客观真理;又是因为读书,我们才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和神奇。可以说读书便为活水,活水的长流是渠清的基础。我们的清如许应该建立在长期的、不懈努力的积累之上。因此,写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阅读这个活水为前提。
写好文章,必须多观察,多思考。没有观察,我们就很难找到写作的材料。而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任何文章的诞生都源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加工和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观察也是源头活水,对于写文章来说,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怎样使活水源源不断而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多读和多观察,再配以多思考。从书本和社会环境这两处源头引出条条清流,才能使我们的渠变得更清澈、更透底,我们的写作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