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读物的读后感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 www.zuowenw.com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二、有关地理书籍读后感500字5篇
应该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物质,而没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去意识到这个物质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宇宙选择了生命、然后又选择了人。地球的环境是那么的适宜,有不远又不近的太阳在源源不断提供着生命所需的光和热,液态水为生命诞生提供了温床,时刻不停绕着地球转动的月球给了生命的运动规律,还有那些为我们阻挡外来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伙伴们。这种种的一切,促使生命产生了。
人类产生的又是那么的恰到时候,上一代的地球统治者??恐龙为我们承担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人类从此走进地球的统治。在发现了自然规律这一宝藏之后,人类按着宇宙事先制定的法则,一步步将地球改造成按人类意志发展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而今,人类已有能力采取措施来避免恐龙的悲剧,也许人类会永远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然而,事物是辩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宇宙,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奇迹,爱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同类,让这个宇宙为这个地球而骄傲!
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前者的命运,直如同一颗宇宙尘埃,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将无声无息地消沉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三、看有关地理知识的书籍或刊物的心得或体会
生动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浅读《水经注》的感受
生动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浅读《水经注》的感受
北魏郦道元在先秦《水经》基础上作注,感慨于史籍上的地理内容语焉不详,“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水经注•序》,旁征博引,注重实地考察,采择异说,留给了我们一部环境史的巨著。这里,仅主要就第三十二卷谈一些笔者的认识。
作者注重实践考察,并采择异说考释地名。像讲到“厉水”时,“赐水西南流入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讲到我们熟知的大别山,“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俗谓之为檀公岘,盖大别山之异名也”。关于决水,它流入的一个河口,“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还有关于“合肥“地名的由来,对前人看法进行了考察,“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肥水)合,故曰合肥。’阚因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页,非谓夏水”。
作者介绍了一个水利工程的情况。芍陂,这是一个众多河流汇集的人工池塘,“此塘水分为二,洛涧出焉,黎浆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涧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又东北迳五门亭东,亭为二水之会也。断神水又东北迳神迹亭东,又北谓之豪水,虽广异名,事实一水。又东北迳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它的特点是由五个排水口,可充当蓄水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对农业发展有很好的灌溉作用和防洪作用。芍陂建成后,代有疏浚,抗洪备旱。《汉书•王景传》:“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通典•食货二》:“厥天沃地,大获其利”,《宋史•张旨传》:“为水门,灌田数万顷,外筑堤以备水患”。但自古就有围湖造田的行为,破坏了芍陂的生态调节功能,《宋史•李若谷传》:“豪右多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
我们今天仍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黄河泥沙治理。《水经注•卷一•河水》已经提出了这点紧迫性:《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韩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竟引河灌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口壹步泄也。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述征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无如尾何?”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自古有之,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上中游的乱砍滥伐,而人们无休止的用黄河水灌溉,导致泥沙淤积,河流不通畅,汛期则容易发生决口。历史上很多次洪灾,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人类自己对生态的破坏和无休止的利用。
《水经注》有很多传说故事,如我们所熟悉的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郦道元记道:“ 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 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 又曰五妇候”;我们熟知的“鸡犬升天”的故事也有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八位老者交往,“八士并能连进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埋金于地,白日昇天天, 馀药在器, 鸡犬舐之者,俱得上昇”,这与《史记》中讲刘安自杀的结局不同。而这“八士”也有一番来历,刘安喜好长生之术,“忽有八公,接须眉皓素, 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金先生无无往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 而这个湖北的山也因此事而称为肥水之战著名的“八公山”,“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水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站百出”,这就是“草木皆兵”的故事。
郦注包含了很多史料,可以补正史之阙。《三国志•蜀书•馆长马黄赵第六》:“权已据江陵,••••••权遣将逆击羽(关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松之注:“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水经注》:“城南临漳水,又南历临沮县之章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这与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所见又大为不同。
《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第八》讲臧宫讨伐公孙述“宫与岑彭等破荆门,••••••至江州。岑彭下巴郡,使宫将降卒五万,从涪水上平曲。公孙述将延岑盛兵于(阙)水,••••••宫矫制取以自益,••••••右步坐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岑不意汉军至,登山望之,大震恐。宫因以击,大破之”,《水经注》:“昔岑彭与臧宫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我们就了解了战役发生地点,至于臧宫布阵队形,也有两种说法,当然也不排除书籍传抄中的字序颠倒可能。
《水经注》还记载了一些奇异的地理现象,“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卷二十《漾水、丹水》提到了一个产盐的地方“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
在叙述时,作者还重视对自然景观的文学性描写:“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棲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是地理叙述显得生气勃勃,讲到剑阁,在卷二十“连山绝险,飞阁通衢”以形容其险要。
通过以上简单叙述,我们了解到作者投身自然考察地理的求实精神,以及古代人地关系情况,要注重地理状况,利于我们从历史中借鉴经验进行自然探索和国防建社.
会不会太长了呀 呵呵 这本书叫
《水经注》
![](/static/images/up.png)
![](/static/images/down.png)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