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乌台诗案时期写的诗有那些?

119 2024-09-29 02:18

一、苏轼在乌台诗案时期写的诗有那些?

乌台诗案苏轼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二、乌台诗案

苏轼在徐州抗旱之后,在元丰三年迁湖州太守,只呆了三个月,就碰上了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的的一桩大案,由苏轼而起,累计一连串朝廷大臣。苏轼在地方做官,政绩又好,只是他写诗还不忘朝政。王安石罢相又为相,朝廷一片混乱。 苏轼被抄家,押解途中想自杀,但还是遏制住了冲动。苏轼曾与长子苏迈相约,平时只送菜、肉,有不测就送鱼。但有一天,鱼还是来了,苏轼大惊。开始给弟弟写诀别诗: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实际上却是搞错了。送鱼者是苏迈的一个朋友,苏迈有事出去,托朋友给送饭,朋友好心给送了条鱼,不料送去的是死亡的消息。然而阴差阳错的是,诀别诗落到了皇帝的手中,“上览之凄然,卒赦之。”这真是一种体验。 但最伤心的体验就是亲友避之唯恐不及,但也有人为之八方奔走。苏辙久不消说了,他愿以官职赎兄长。退隐南京的张方平上书营救苏轼,南京官吏不敢转呈,他就派他儿子张恕上京到闻鼓院投书。张恕徘徊不敢投——幸亏没投,这又是一种阴差阳错——他书中称苏轼“天下奇才”,年轻的神宗是不爱听的,苏轼不幸,却也万幸。 神宗不杀苏轼,也是王安石的作用,他还是欣赏苏轼的才气的。王安石在金陵上书说:“安有盛事而杀才士乎?”讲情讲得恰到好处。 苏轼摆脱了死亡阴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了解,苏轼名动朝野,御史台的那帮小人个个垂头丧气。

三、乌台诗案300字左右简介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

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幺,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幺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幺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方有如此刑名之狱。

四、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乌台诗案的结果

简单说下:背景是王安石变法,苏轼是保守派不同意变法。当时皇帝宋神宗想变法。就找个理由排挤下苏轼。具体的你查乌台诗案,百度百科很详细

五、乌台诗案 赏析

这首诗是后人感慨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而作的,前四句表明对作者的同情,后四句描写诗人的抱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