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的藏书阁
中国早在周时期就有了图书馆,不过那个时候的图书馆有另一个名字:"盟府",管理者被称为"杜下史"。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经担任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不过这个"盟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只能说这个是现代图书馆的雏形,不过功能上都用来收藏书卷以及机密文件,但是这并不很普及,只是在达官显贵的家中可以见到类似规格的藏书处。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出现私家藏书,开始初步形成藏书文化,随着后来出现的书籍开始变多,加上"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平民百姓也可以学到知识,人们也开始藏书,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书籍收藏种类开始变得多样起来,不过当时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还没出现,因此私家藏书的发展也产生了局限性。
孔子与学生讲学图
到了秦朝,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对大量儒家著作和藏书进行焚烧,并大肆捕杀儒学分子,对图书馆造成了重大打击,并且下令不允许私自藏书,因此这段时间,图书馆几乎销声匿迹。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而欲以兴太平"
通过这种文化专制用来打击对自己不利的儒家学说,从而能够巩固大一统的国家,然而这个措施却使得大量珍贵书籍在这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至汉朝,皇室又开始修建图书馆并大量地收藏书籍,在当时图书馆被叫做秘阁和秘府,设立专门的人去管理,名相萧何在宫殿内设立石渠和天录阁来专门收藏图书。汉朝不仅设立了专门的场所藏书,还对书籍维护上下足了功夫,为了防潮和防火,修建藏书场所的主要材料是石头,而藏书用的柜子则多为铜色包边,当时人们称之为"金匮"。
汉代的某藏书阁一角
虽然民间的藏书依然有所发展,然而这个时候,图书收藏的权力主要还在官府手里,民间不能私自藏书,违者将受到严惩。到了魏晋南北朝,私人藏书不仅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成为了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当时引领了一段藏书热,据范凤书的《中国私家藏书史》记载,在当时的藏书家一共有一百多人,当然实际人数可能有出入,实际的数据恐怕会更多,何况还没有算入收藏道家典籍和佛经的人。
私人藏书的繁荣
一直到唐朝,朝廷才开始放松对民间私人藏书的管制,此外朝廷还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收集天下名书,组织人们进行抄写,对书籍的保护十分重视。宋代时书院兴起,许多书院都收藏有大量名家大儒的书籍,其藏书量最多的鹤山书院的"尊经阁",藏书多达十万卷。
《书鹤山书院始末》中记载"堂之后为阁,家故有书,某又的秘书之副而传录焉……凡得十万卷,以附益而尊阁之。"
又因为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出现,打破了书籍传播的局限,私人藏书也像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使得民间也开始了广泛的书籍收集,这也带动了知识文化的传播。
鹤山书院内部一角
明代时,图书馆馆长一职被并入了翰林院,翰林院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藏书最多,最古老的图书馆,中华民族的精华书籍基本上都被收录在此。然而里面的一些藏书在清末因为战乱而被焚毁。在民间,由于书院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朝,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藏书借阅制度。比如著名的白鹿书院,不仅有着当时民间最丰富的图书收藏,而且也有当时最完善的借阅机制,在书院内部,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看见的它的借阅规则:"在洞生徒借读者,写一票于管干处领出,以便稽考。缴书销票,不许沉搁延捱,致误后来人借阅。损失者,勒限赔补。"
然而无论是朝廷官府藏书还是民间私人藏书,"图书馆"这个名称的真正使用还是在"江南图书馆"开始的,该馆修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907年,馆内收藏有宋元明清的书籍珍本,其中,名家批校本和精抄本共有五万多卷,江南图书馆不仅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图书馆,他也是第一次将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的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真正的面向人民大众的图书馆。
江南图书馆旧照
总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千年不中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对书籍的重视,对经验和传统的记录与传递,虽然历经战火,一些重要书籍已经难以再现,不过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依然有着仁人志士去选择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官府藏书到私人藏书,除了统治者的政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文字资料的载体由以前或昂贵或笨重的竹筒,羊皮纸和龟甲等等变成了方便携带,成本较低的纸张,局限性大大突破,促进了书籍传播,使人们更容易得到知识。
图书馆不仅是一座精神粮仓,也是一个能侧面反应国家文化水平的神奇场所,文化水平也是当今世界考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标杆,文化对于社会的有着巨大的引导之力,可以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能量,丰富人们的头脑。对于现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更应该抽点时间,放空身心,去图书馆充充电,了解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