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50,60,70,80年代作家的分派及代表人物

成长网 2023-02-09 23:16 编辑:admin 272阅读

求50,60,70,80年代作家的分派及代表人物

代作家的分派及代表人物

50年代:

1、诗歌与散文

代表人物: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杨朔、刘白羽、秦牧等的歌颂散文;孙犁荷花淀派。

2、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代表人物: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

3、农村题材与干预生活小说

代表人物:赵树理(山药蛋派)、周立波《山乡巨变》等。

60年代:

文学噩梦年代

代表人物:赵树理《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等。

70年代:

1、新时期报告文学

代表人物:徐迟为代表;

2、伤痕文学

代表人物:刘心武、卢新华等;

3、反思文学

代表人物:茹志娟等;

4、朦胧诗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等;

5、改革文学

代表人物:蒋子龙,柯云路,高晓声,张洁,贾平凹,路遥等

80年代:

1、乡土小说

刘绍棠;

2、市井小说

代表人物:冯骥才、陆文夫等;

3、寻根文学

代表人物:韩少功,阿城,王蒙、贾平凹、王安忆等;

4、荒诞小说

代表人物:堪容、王蒙;

5、新写实、历史文学

代表人物:池莉,方方,刘震云,苏童,张承志等

以上摘自《中国新文学百年》。

扩展资料

 当代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

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

伤痕文学――卢新华、刘心武、从维熙、冯骥才、周克芹。

反思文学――茹志娟、张一弓。

改革文学――蒋子龙、高晓声、路遥、张洁。

寻根文学――杨炼、张承志、阿城、王安忆。

“痞子”文学――王朔、石康、李傻傻、张一一。

荒诞文学――魏明伦、狂狷、高行健、宁财神。

90后新锐星生派

原筱菲、陈昂、苏笑嫣、张牧笛、柳香川、张培亮、金涛、许仕龙、陈思楷、李军洋、李唐、高璨、老祥、蓑依、黄宇、李开浓、王永香等。

文学流派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从基本形态上看,大体有这样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的自觉集合体。

这种流派,从作家主观方面来看,是由于政治倾向、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相同或相近而自觉结合起来的,具有明确的派别性。他们一般有一定的组织和结社名称,有共同的文学纲领,公开发表自己的文学主张,与观点不同的其他流派进行论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文学流派

50年代其实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立不久的共和国文学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一个“绿皮书工程”,选录的是一批代表性作家在三四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品,而且又由作家本人做了不少带实质意义的选择和修改。50年代的绿皮书作家多处在文学创作成熟到火候的时期,以1955年为标界,年纪较长的被称为“郭老”的郭沫若63岁,被称为“茅公”的茅盾59岁,其余老舍56岁,沈从文53岁,巴金、沙汀、艾芜51岁,曹禺45岁,还是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的候补委员。当这批作家的文学思维趋于炉火纯青,驾驭笔墨得心应手,已经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写出精品杰作,因而需要更广阔的文学创作空间的时候,却以一种把文学过于等同于政治的观点,使他们在修改旧作中装扮自己、割去尾巴或掉入幼稚观念的反刍,进而在写作题材和创作方法上改弦易张。这在某种意义上实际是在炉火纯青后另起炉灶,得心应手之后另学手艺,其间所造成的作家创作生命史上和文学发展史上的遗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出生于70年代的中国作家有哪些?谢谢了

很难全部列举出来,而且是当代,那老舍、赵树理等人就不算了。

下面有:

古龙 古龙,原名熊耀华,祖籍江西,1938年出生于香港。19岁发表处女作《从北国到南国》,1960年在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辍学,同年出版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正式开始武侠小说创作生涯。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古龙的创作真正达到辉煌,成为风行天下的名家。他的影响超越台湾地区,而与金庸、梁羽生一起被公认为现代武侠小说最有成就的三大家。六十年代末是其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最负盛名的楚留香系列与陆小凤系列,还有《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朗》、《九月鹰飞》、《天涯・明月・刀》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在25年的时间里,古龙留下了71部武侠小说,计两千余万字。古龙的武侠小说富有现代意识,注重对人性的挖掘,表现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将推理小说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引入武侠小说创作,以悬念推动情节,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卖文为生的古龙长期承受来自创作和生存的危机和压力,但他生性豪爽、挥金如土,因此潇洒一世也潦倒终身。1985年9月21日,古龙终于因饮酒过度而引发疾病暴卒。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怎么我的女朋友都没有来看我呢?

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 1964年 5月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太阳,天堂选幕》,另有长诗《土地》(由春风文艺出版设出版)、《太阳, 天堂和唱》,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弑》。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的诗孤独忧郁,充满丰富的想像、奇诡的意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麦子的意象,它还连接着家园土地太阳大海等一系列意象。诗人西川这样评价海子: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1988年必定是海子活得最辛苦的一年,我们无法想象自杀前的海子的内心深处究竟进行了哪些活动,但是他的某些诗作无疑暴露了他灵魂深处痛苦而无奈的挣扎:我跟不上我快如闪电的思想。正如崔卫平所说:他的诗留下来了,就像他自己的所期望的'全部复活',这复活的海子永远是一个伤口。它集中了我们这些和他一样的人全部的死亡和疼痛,全部的呜咽和悲伤,全部的混乱、内焚和危机。

骆一禾 骆一禾1961年2月生于北京,因父母下放,而成长于河南农村的淮河平原之上。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十月》编辑部工作,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1983年开始发表诗,1988年参加《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1989年3月海子卧轨自杀,骆一禾为出版海子诗集四处奔走、操劳过度,1989年5月14日,骆一禾在京城广场上猝然昏迷,十八天之后,1989年5月31日他因突发性脑血管破裂大面积出血而死,尾随海子而去。他留下的绝笔是《海子生涯》。如果说海子在短短一生中急匆匆地勾画了一个还算完整的诗人形象的话,那么骆一禾的死就显得尤为可惜--他的前景广阔的诗歌事业才刚刚开始。骆一禾身后留下大约近二万行的诗作,其中包括为他的诗铸造了一个结实的巨大的基座的二部巨制长诗--3000行的长诗《世界的血》和6000行的长诗《大海》。骆一禾的诗雄浑开阔,尤其是《世界的血》的最后一章《屋宇》更是将他的开阔的视野表露无遗。骆一禾和海子在当代诗歌中非常奇特地营造出一个幻觉般的浪漫主义的回流。他们的忧伤也许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但却永久地归属于心灵。

戈麦

戈麦,原名褚福军,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祖籍山东巨野,198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但是,戈麦考进北大中文系仿佛是鬼使神差:他高中时想选学理工,高考时报的是经济学,直到录取到北大中文系时还想弃学重考。或许所有这些就注定了他的文学道路选择,注定了他会以全部生命来实践他的诗歌创作,正如他在诗中写到的:我已经可以完成一次重要的分裂/仅仅一次,就可以干得异常完美(《誓言》)这是戈麦对个体生命的最酷烈的一次观照。一旦他开始诗歌创作,他似乎就是为了诗、为了文学而降临人间的,在短短的四年内创作出数目惊人的两百三十多首诗歌作品,并且有一些翻译文字、小说创作、理论和许多思想性札记,评论家认为戈麦的诗歌创作具有钻进事物内部的极其尖锐的感性。1989年戈麦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外文局中国文学出版社编辑。1991年9月24日,戈麦在在湖边的厕所焚毁了所写的大部份诗稿之后,在未名湖投水身亡(一说割脉自杀)。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但在一封未曾寄出的信中他说很多期待奇迹的人忍受不了现实的漫长而中途自尽……我从不困惑,只是越来越感受到人的悲哀。戈麦死后,他的生前好友诗人西渡编选了《慧星--戈麦诗集》。1998年3月,值北大诗歌节举行海子诗歌朗诵会之际,蓝色老虎诗歌沙龙在好月亮酒吧主办了方向、戈麦诗歌朗诵纪念会。在好友的奔波下,《戈麦诗选》在2000年出版。

方向 1962年出生于浙江淳安县左口乡显后村。方向走进诗歌的时候,梦想作一个布衣诗人,对民族、对生活深沉的爱和忧患意识成为他诗歌艺术的底色与审美理想。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不到十年间,创作、编印了《创世纪》、《响铃》、《阳光下的复活》等五部诗集。1984年从湖州师专中文系毕业后,担任过浙江淳安文联《千岛湖》的副主编,同时还是县文联的秘书长。1986-1987年间完成论文《论北岛诗歌的忧患意识》,剖析北岛诗中的忧患意识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在当代诗歌生命意识的大觉醒中,方向也许是最早发现麦地和麦子的诗人之一。他渴望彻底布衣;立志诚心诚意膜拜水稻和丑陋的泥土,梦想着迫近诗歌的辉煌日出,最终却骑在一束麦子的光芒上,走到了生命的背面。他发现被语言叙述出来的一切/只是疼痛的回忆,他感受到现实和未来的惶惑与惊恐,于是,他由对尘世、对生命的热爱转变为一种切肤之痛,1990年10月19日服毒自杀,留给世界的最后遗言是:想写一首诗。他离世后,青年诗人胥弋为其编选、出版诗全集《挽留》(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7),收入诗人晚期作品七十余首,诗人自述、评介文章和生平年表等。

三毛

三毛,1943年生,浙江定海人,原名陈平。1957年在台北第一女中读至初二休学。1963年入台湾文化学院成为哲学系旁听生,后相继在西班牙、德国和美国游学,70年代中期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1974年起,开始用三毛的笔名发表系列散文,因喜爱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而取此笔。1982年回台湾任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三毛自197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故事后,积集出版了《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闹学记》等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毛的散文虽然有虚构的痕迹,但具有明显的自传体色彩,个性强烈,洒脱不羁。这些散文作品忠实地记录了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人生传奇以及异域风情,充满浪漫、神秘和宿命的气息,其中最感动人的是以撒哈拉沙漠为背景写她与荷西的爱情婚姻生活的作品。三毛最初为大陆的人们所知也许源于她作词的歌曲《橄榄树》,她与作曲家王洛宾、作家贾平凹之间的故事留给人们许多浪漫的想象和未解之迷。1991年1月4日,住在医院里的三毛,用丝袜吊颈,自缢身亡。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桦合著)、《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差不多就这么多。非自然死亡的不多。

打酱油

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