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前需要有怎样的哲学基础
你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爱好喵?作为业余哲学爱好者说下我自己的过程啊。
哲学导论首先必须了解,然后就是各种术语你看你知道的状况怎么样,不知道的话继续看导论。。。感觉看的差不多了可以先看康德的导论,因为叔本华很大程度上是发展继承批判康德的理论。然后就是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原则与四重根》,这个在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大量提及。
最后,看书先看简介和引言,问题就不大。
二、杨绛 《我们仨》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三、关于风景课外书的读后感(200字左右)2篇 在今天8:00前发上网 急急急急急!!我求求大家了!!
书店风景》读后感
我相信,某个人与某些书的相遇常常是有机缘的。印象中,书名里含有“书店”的书为数不多,还加上“风景”两个字,又把与那些做书店有关的专业书拉开了距离。于是当同事把它推荐给我时,我便欣然接受了。
对于我这个“老书店”来说,在“封面”的阅读能力上,还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淡淡的白色封面外裹着黑色的特种纸书衣,透过镂空的“窗户”露出的是书店温暖的一角。黑底银字配上有作者签名和照片的封腰,显现出一种雅致和精美。更值得一提的是,封底和封二上的那个名为Julis的来自旧金山一家书店的铜人,酷似希腊神话中被宙斯惩罚而背负整个天地重量的阿特拉斯,手举起的水晶球正好映照出背后书架上的书。据说作者的用意是以此来形容“书店工作者就宛如这铜人一般,以强劲的双手默默地托起书的世界,让世人能无忧无虑地欣赏书店之美。”就凭这一点,也足以让我们这些“卖书人”感动一阵子了。这是《书店风景》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该书初版序言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当地名人,在告诉同好单车旅行要诀时,总要附加的一句话——“记得带上一本书”。为此在赴德访问时,尽管同伴们都带上了笔记本电脑,而我却还是遵循了这句叮嘱,带上了这本还不算沉甸的《书店风景》。一来怕的是旅途负累,二来还是习惯于那种手纸间相互磨擦的真实感。以往出差带的大凡是小说、杂志之类的,为的只是一个“休闲”。所以带上这本书旅行,说实话还是相当“冒险”的。但在机场读了作者写的几篇序后,这种担忧便荡然无存了。凑巧的是这是一本全部以描写西方书店为主题的华文图文书,为此,我心里还想着说不定有一天也能不期而遇,身临其境光顾书中某一书店。然而既使无缘拜访,而手捧书卷,遥想着这家书店或许就在某个不远的地方,如此有亲近感的阅读,岂不也是一件惬意之事么。转而又让我感到几分羞愧的是作为一个书店的经营者,对这本已有十多年书龄且一版再版的“关于书的书”却一无所知。心里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作者经历了二十年的长途跋涉,寻访了一千多家各国的书店,择其精要地介绍了欧美25家风格迥异的书店。细腻柔美的文笔叙述了一个个“书店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有的婉约秀丽,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细致精巧,有的古意盎然……阅读间仿佛相随穿梭在那些大大小小的书店之间。不但如此,更多的是通过描写这些书店的现状,让人们去思考书业未来与方向。说是“风景”,而让我更加为之赞叹的是一个个书店的店主们对书的那份热爱、迷恋,以及那种西方人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他们的努力和执着,使小小的书店催生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和伟大的作品,从而发展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也成了这些城市的地标。记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钟芳珍女士无疑就是具备这双慧眼的人。也许人们看了书后都会抱憾在书中未提及一家国内的书店。我想或许这正是一个东方女性的高明之处。她把这种与我们相隔千山万水的遥远的美,传递与我们,和我们分享。而把我们身边的书店风景,留于我们,让我们自己去发现、挖掘、塑造、从而珍惜她。
云游四海、逛书店、买书、卖书、编书,与爱书之人交流切磋,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完美的融合到一起,这对每个爱书者来说,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啊。然而在羡幕的同时,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在成绩和光环背后作者的那份执着与艰辛。
据说国内某书店老板,为了寻找开书店的灵感,几乎翻烂了三本《书店风景》。而我在想书中那些店主的灵感又取之何处呢?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在书店美丽、温馨、宁静、高雅的表象后面,藏着的往往是经营的艰辛和生存的挑战。在德学习期间,我们了解到今日德国中小书店的店主们大都不能靠其收入谋生,许多老板的收入往往还不如店员,坚持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个理想,靠的是对文化的激情,和对书的热爱。所以我认为“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而更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对读者的那份关怀和厚重的精神。若非要在一本书上找答案,那往往会搞得“东施效颦”、“南橘北枳”。
记得作者说过:“书店是文化和社会的导流并散播精神与情绪,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卖场,更是一方诗意憩居地”。
如果说工作者是美丽的,那么我们这些“书店风景”的守护者,则更是美中之佼者。而今天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分子,无疑是幸运而值得骄傲的。在与不少读者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到,在他们眼中,也许我们大多都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之士,所以也常常愿意与我们一起煮酒论剑,或者在我们面前谈古论今的显摆一番,以分享他们从书中获取的快乐。每每于此,自己才后悔 “该念的书都没有念”。若是拿自己与作者笔下的业主相比,则更显得相形见绌,底气不足了。由此推来,作为书店的经营者,在整天考虑利润、销售、码洋、库存的同时,还真的应该给自己留点空间,找点时间,静下心来读点书了。与其说是为了“装点门面”或者 “加油、充电”,不如说还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感悟人生罢了。
梦想着有一天,我们的书店,以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矗立在我们各自所在的城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智者在此垂钓(引用P54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则微笑着 “坐拥书城”,并且可以自豪的说“风景这边独好”。
若是把世上每个人当作一本书的话,那么世界就是一个最大的书店,人们每天都在相互阅读、相互推销,有的可以畅销全球,而有的则少人问津。如此说来“书店风景”也不就是“人生风景”吗?
自己减少点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