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什么科幻片、恐怖片好看的
午夜凶灵
二、历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获奖电影
中央车站
这是一部巴西电影,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中央车站是十几条地铁和几十条公共汽车的交汇点。在车站候车大厅门口,朵拉为不识字的人写信为生。这一天安娜带着她九岁的儿子约书亚给他素未谋面的父亲,但一出车站就发生车祸身亡。本来为人现实的朵拉在母性驱使下,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约书亚终于如愿找到了父亲朵拉也找到了自己(来自百度知道)
三、有没有类似于孤儿怨的电影,越多越好
第39号案件、约书亚、坏种、寂静岭、水果硬糖、
四、这里全部的人物叫什么?
1. 上面第一排从左到右 惊声尖叫杀人魔 猛鬼街 红色那个不认识 巫婆 伽椰子 黑色星期五戴面具杀人魔 小丑人
2. 第二排从左到右 《孤儿怨》女主角(推荐观看 小女孩演技神了) 《孤堡惊情》面具小孩
《咒怨之白老妇》(烂片) 手上拿的那个布娃娃正是《鬼娃孽种》(经 典) 那对女的双胞胎姐妹出自《闪灵》(百佳恐怖电影之一)
3. 最靠前的一排从左到右 约书亚(好像是) 电锯惊魂经典面具男 贞子 然后就是《咒怨》男主佐伯俊雄
上面都是恐怖电影的经典角色 纯手打 谢谢给分
五、求好的影评作品
《中央车站》的影评
对于一个有家的人,回家是慰藉
对于一个无家的人,回家只是找寻… …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各地影评家赞为“世界上最好看的电影”。自首映于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后,荣光裹身,先后荣获第四十八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四十八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四十六届金球奖和199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有人用这样的评语来评价这部影片:当他触及你内心的时候,他与你的大脑对话(“Central Station”is that film that speaks to your head while it touches your heart.)。
就影片的风格而言,本片可以说是小品的公路电影,演绎了一老一小寻亲、寻家的过程,较深度地挖掘了当代巴西人找寻自我认同的主题。在冗繁的“寻根”电影中,《中央车站》以其独特的手法,让人滋生了几多异样的酸楚。影片讲述了一位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靠替人写信为生的退休教师朵拉目睹了曾代为写信的男孩——约书亚的母亲在车祸中丧生,于是他将约书亚带回了家。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他又把孩子卖给了人贩子,后良心发现,夺回约书亚,开始了带约书亚寻找未曾谋面父亲的慢慢旅途。在旅途中两人从狐疑、防范到亲近和信任,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剧情简单,但不失细腻,美丽的巴西风光背后隐藏着几许酸楚与反思。他在寻找他的家,但家在何方;她在试图让心归依,但心归何处;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但根系何所?
家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具有十足的感染力,电影史上也不乏以“家”为题材的影片,如《回家过年》、《家》、《家和万事兴》、《给我一个爸》、《我想有个家》、《菊次郎的夏天》等。家是魔力强大的东西,这些“家”电影几乎都能扣动人们的心弦,同样,看罢《中央车站》,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家”字便涤荡于怀,挥之不去。“回家”多么温馨的两个字,在不同的人口中说出竟然相差如此悬殊,有家自然可以回家,无家只能不止找寻,只能登高问天:家在何方?约书亚本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妈妈死于车祸后,它的家成了泡影,于是找寻父亲,寻找属于自己的家成了他的最高信念。朵拉自小便没有幸福的家庭,片中的她虽然有一处居所,但仍然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流浪在人流涌动的中车站,流浪在心灵的荒漠里,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归依。事实上,家对他们来说又是什么呢?只是奔波着找寻或者说是一个意念里的图腾。约书亚的父亲耶稣始终没有出现,因此约书亚的家一直没能完整,他得到的只是长久的等待——变相的找寻。朵拉呢?良心上自然是得到了慰藉,但在他离开了约书亚之后,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心理状态呢?特别是在偷一包饼干都会被当场击毙的里约热内卢,她的离开是不是带着许多茫然的因素呢?她在心理上的慰藉是不是有点阿Q主义的色彩呢?这个国家在寻找她的根吗?结果呢,写信还是要找人替,车站里仍然是无序、可怖的场面。所以,影片所呈示出来的,只是一个能引发受众思考的蓝本,只是用影像的视听造型手段,阐述了一个该不该自我认同、怎样自我认同的提问。仅此而已!
《中央车站》似乎有意把宗教的一些观念转嫁到“家”上,试图将宗教看成是人们所找寻的归依之所。影片传递给我们诸多的有关宗教的信息,如约书亚和朵拉一直在寻找的对象耶稣,还有约书亚的两个哥哥的名字赛亚、摩西以及巴西小镇上令人惊憾的宗教仪式。约书亚一直在找寻耶稣,对他而言,他的爸爸——耶稣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神圣的。因此在朵拉说他的爸爸酗酒、打人的时候,约书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并一直坚持父亲对自己的喜爱。找寻耶稣的过程是漫长的、艰苦的,就像《圣经》里描述的“炼狱”。当朵拉和约书亚找到耶稣所居住的镇子时,他们看见了那么井然有序、美丽温馨的平房,那么悠闲、无争的场面,与嘈杂混乱的中央车站比起来,宛然一个“天堂”。在约书亚心中那绝对是耶稣的居所。那么,中央车站呢?喧杂、无序、欺骗、无知,活脱脱一个“地狱”。地狱——炼狱——天堂,编导似乎正是按宗教的程式来拍电影的。转念一想,宗教给人的又是什么呢?隐忍、苦修、找寻和期待!家在何方?找寻吧,期待吧… … 合拍!
爱情是家的变种。朵拉迷信着个人王国里的爱情,或者说不相信爱情,他和女友有着悖反的爱情观。但在寻找耶稣的过程中,朵拉的爱情复归了。她爱上了卡车司机,并试图展开爱情攻坚,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宿。等到她抹上了借来的口红要向卡车司机示爱时,那个人却悄然离去。于是她的爱情没有了,她的依靠成了泡影。片中的她也曾一度将约书亚当作自己的依靠,约书亚也一再对他说:“我是个大人,我要照顾你。”这些只在爱情中才有的话语应用于此,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爱情呢?爱情的结果是什么,结婚、生子、厮守终生,而在此更多的是依靠。如此,爱情恰恰是一个归宿,是一个能让心栖息的地方——家。朵拉本应得到这个家,但卡车司机的离开和她自己的离开再一次让她归依的念头变成等待和找寻。朵拉的家没了,留下几声微叹、几许怜悯或者还可能是一丝辛酸的微笑。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成功的细节刻画。窥斑见豹,影片中的细节最能反映人的真实内心,也最易展露创作者的功底。《中央车站》中的细节描写无疑是成功的,甚至是经典。朵拉和各类找她写信的人的面部表情,是那样的丰富,一笑一颦,都蕴藏个性。那些表情,似乎也在呈示着这个国家的贫瘠。影片开头约书亚在朵拉的写信桌上顽炼地玩着陀螺,朵垃几次将陀螺拿下,约书亚又几次拿上来,这些似乎预示了两人扯不清的瓜葛。在寻找第一个“耶稣”时那些被风吹起的各色的衣衫,还有小镇宗教仪式上纵地而起的烟花,这些细节着实为影片增色不少。
这些年,扭曲了的商业电影充斥了市场,这也让观众对“好电影”的认识近乎扭曲。《中央车站》没有裸戏、暴力、病毒人种变异等被称为所谓商业电影的必需因素,但确实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佳作。简单而细腻的情节,不考究但又不失艺术性的镜头,处处散发着朴素的诗意。电影在最大限度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内心生活,这种内心生活即可是片中人物的心理,又可加上编导的主观意图。较为客观的现实总能透漏出主观的理解和经验。《中央车站》中两个主要人物最终没有彻底、圆满的家,但他们对家的找寻、对家的执著正是触动我们心弦的第一因素。影片夹杂了编导对宗教的某些认识,并按创作者的主观意图而不是附和观众拍摄。这些不但无损于影片,反而使影片的淡淡诗意和感人效果倍而加之。
《中央车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远离了《中央车站》,当我们驻立街头,忆及美丽的巴西风光,忆及约书亚的睿智和那漫漫的找寻长路,我们会不会倏地在心底发生一个提问:家在何方
?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