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知道关于名人与老师的故事。要写出名人和老师发生过怎么的事情?
程门立雪。。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二、尊师重道的故事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还有:
程门立雪 百世之师 寸草春晖 恩同父母 恩逾慈母 经师人师 敬老慈幼 敬老尊贤 门墙桃李 良师益友 师道尊严 贪贤敬老 万世师表 严师益友 一字之师 尊师重道 饮水思源 洗耳恭听```````
三、名人拜师故事
被后人称为诗仙。有些如此盛名的他,不仅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还有一颗谦虚学习,虚心求教的心。
李白的一生就是个传说,年少时的他桀骜不驯,论身家背景,当代诗人也没有几个能比得过他,现实版的富二代呀!而他却放弃家中的荣华,一心一意的想要走上仕途之路,无奈他的一身才华却不被重用,绝望的他对当时的朝廷丧失了希望,选择了一个人远游。
这时,已经一把年纪的李白依然游走在山水之间,有一次,他正在酒家买酒,就在这时,他突然听到那边一个人问一个年迈的老人说:“老翁,您一把年纪了,背这么多柴火,背的动吗?”只听老翁一阵大笑声,随后竟然吟出了了一首诗来,对诗词特别敏感的李白一下子被老人所吸引,他觉得这么年迈的老人家竟然能够做出如此优秀的诗句,可见是一个高人。
于是李白就向酒家详细打听了这位老翁,得知老翁非常喜欢作诗,但是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据说好像是因为不满朝廷,所以才来到此地隐居。李白一听,这不是自己的同道中人吗,在这么大的世界中,除了杜甫,自己也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了,所以一定要交这个朋友。于是便转身想要去追老翁,但是当他准备去追老翁的时候,老翁早已经不见人影了。
李白决定一定要找到他,并且拜他为师,一起探讨诗词歌赋。但是接下来的几天里,李白苦苦打听,寻找老翁的住处,但是怎么也找不到,直到第五天过去了,李白才终于在山上遇到了一个老人家,李白向他打听有没有见过这样一位会作诗的老翁。巧了,这个老人家恰好就是当天的那个老翁,但是他一看李白身穿华服,一看就是朝廷的人,心想可能又是朝廷派来说服自己的人,便故意没有告诉他自己的真实身份,还骗李白给他指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就在李白刚要走的时候,他不经意的提到了自己的身份,老翁一愣,立马拽住李白,对他说,你是李白?你就是李白?大诗人?李白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老翁也承认了自行车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