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最好的书?

133 2024-09-05 11:55

一、画论最好的书?

《中国画论类编》一书由著名美术史论学家俞剑华先生编著。本书初编始于1936年。当时俞剑华先生受《书画书录解体》与画论丛刊启发、影响并以这两书为基础,开始本书的编写,初名《历代画论大观》。

本书虽名画论,其实包罗很广。凡历代经传文集中有关画论之作都在收集之列。内容也颇为翔实,如画论、画理、画法、画诀、画诗、画品、画评、画谱、画说、画鉴、画跋等无不酌加收录,以求完备。

二、董其昌南北宗论内容及历史意义?

内容: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在南北宗论中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

意义:积极意义上,董其昌以“南北禅宗”来比喻南北画,把抽象的感觉放在具体的物象之中,通过对南北派画家在用笔、用墨、用水、用色上的不同加以区别,由此发现了山水画的两种不同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三、董其昌书滕王阁序?

       没有见到过他书写的滕王阁序!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

      董其昌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万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中国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画的“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出的艺术思想和理论,指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风格体系。

他把李思训和王维分别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的始祖,并从此提出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他将唐至元代的中国绘画发展,按画家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

“南北宗论”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

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宗论”的意义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积极意义上,董其昌以“南北禅宗”来比喻南北画,把抽象的感觉放在具体的物象之中,通过对南北派画家在用笔、用墨、用水、用色上的不同加以区别,由此发现了山水画的两种不同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消极的是,他和他的后继者崇南抑北,宗派之争给艺术家的心态和创作视野造成封闭和局限,对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五、董其昌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没有查到董其昌书写“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文。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画作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作品《戏鸿堂帖》(刻帖)[2]。[3]颇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六、董其昌南北宗论对文人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艺术成就: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 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 “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董其昌主观构建的一个山水画家传承体系,是应对当时画坛状况的有感而发,并非单纯的理论建构。从实际效果来看,南北宗论虽然并不严密,但却理清了众多茫然无措者的思路,很好地启发了此后山水画的发展,实现了对现实困境的超越,造就了一个数百年稳定的局面。可是说,把南北宗论作为历史学说,实在是一个误会,它只是董其昌为解答当时画坛创作与评论上存在的多方面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带有批评性与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这一点出发,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晚明绘画史的走向,并且保持一个历史主义的“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吧。

七、董其昌书山雨欲来风满楼全诗?

董其昌书《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原文出处:唐·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八、南北往事,长宇宙的书,虐吗?

后面总会有点小虐,然后都是he但整体还是不错的,高干文算写的不错了,我一口气除了她那篇古文没看,其他的文都全看了

九、反映美国南北战争哪部书最权威?

美国内战回忆录(全两册)由美国第18任总统、内战期间联邦军统帅格兰特将军晚年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而成。这部作品完成后四天,格兰特将军带着无尽的凄凉和遗憾离开了人世。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上册讲述了作者在西线指挥作战时的各次战役;下册主要讲述了作者升任中将、成为全军统帅后,指挥联邦军与邦联军在东线鏖战,攻克邦联首都里士满,迫使邦联军统帅R.E.李将军投降,最终赢得了这场历时四年的残酷战争的胜利。

十、南北书派论与南帖北碑论的区别?

嘉庆年间,阮元写的《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这两篇文章,在理论上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对北派书法推崇备至,加之阮元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一股崇尚碑学的潮流开始兴起来了。后有包世臣与康有为在阮元的理论基础上为碑学鸣锣开道,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提出“万毫齐力”、“气满”诸说,赞美北派书法之美,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这部书中,对北朝书法特别推崇,赞颂魏碑有“十美”之殊,大张旗鼓地与帖学书法分庭抗礼。这是所谓南北派书法理论气候的形成。

康有为70岁的书法作品

在明代,画家家也是书法家的董其昌在绘画上提出一个绘画分“南宗”、”北宗“的理论,认为南宗绘画类似于南宗佛教的顿悟,高于类似于渐悟的北宗绘画。

且不说,现代美术家对这个理论能不能接受,但是,在清代董其昌的这个美术理论,也是风行一时的。跨界于书法绘画两个领域的董其昌,他在理论著作《画禅室随笔》和书法艺术实践都有很大影响,所以,以书法理论为主的包世臣、阮元也在董其昌南北宗绘画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书法分南北派的问题。其大意是,南方尚帖学,北方尚碑学。

阮元还提出了具体的南北派书法家名单,这也是他划分南北派书法的依据。他说:

南派由钟繇、卫及王羲之、献之、僧虔以至智永、虞世南。

阮元临摹的汉隶《乙瑛碑》

北派由钟繇、卫、索靖、及崔悦、庐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我们看,阮元的这个名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钟繇既然是南派,怎么又同时是北派?而且,南派到底依据书法家的生活地区还是书法流行地域的?似乎都说不通。

例如,钟繇是地地道道的的北方人,也是三国的魏人,他一直生活在北方,楷书完成从隶书的过渡,也是他在北方完成的,怎么就成了“南书”?难道钟繇的书法来自于南方?还是书法风格具有佛教南宗“顿悟”的特点?再说,钟繇时代的书法,尚与佛教文化无关呢!阮元欣赏钟繇书法具有“南宗”味道可以,但是,与事实是不符的。

阮元的行书仍然是二王法度

但是,从阮元把王羲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列入南派书法家来看,这又是以地域而论南派的。因为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都是地地道道的的南方人,而且是一脉相传的一个书法系统,这个书法体系,恰恰来源于钟繇、卫夫人这些北方书法家的创造。

而欧阳询(长沙)、褚遂良(钱塘今杭州)都是南方人,但是,两个人的书法承传却大相径庭,欧阳询生在南方,但是,他跟着江总学习,他的书法可能学习的是“北派”书法,但是,褚遂良是跟虞世南学王羲之书法的“南派”书法家。褚遂良怎么又成了北派书法家?所以,这个南派北派的划分,既没有风格的共性可求,也没有地域的共性可求。

这就是清代早期书法理论的草创性。不在于理论是不是严密,而在于问题的提出本身。

康有为60岁以后的书法,脱离古人烂漫天真内宫紧收

只不过,阮元的书法南北派论,在理论上与董其昌不同的是,董其昌崇尚南宗绘画,而阮元包世臣却崇尚北方的碑版书法。

正是这样一个不同于书法帖学主流的理论,才开启了近代以来的碑帖两大书法之学的争相辉映。

可是非常讽刺的是,你提到的阮元、包世臣、康有为这些书法家,他们都是南方人,一开始也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南派书法家,阮元是江苏仪征人,包世臣是安徽泾县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今佛山)人,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南方人。

他们也是碑学的提倡者,这就对阮元、包世臣提出的书法分南北派这一说,有点直接自己打脸了。

包世臣的书法有一定的碑帖结合,开一种新风

所以,阮元的南北派书法的理论,无论从书法风格还是文化地域,都没有严格的依据。

所谓的帖学就是书札书法,所谓的碑学,就是碑版书法,中国的书法,从书法学意义来说,是从汉代逐渐发达起来的,汉代是中国南北统一的时代,书法有没有明显的南方和北方的区别呢?当然没有!

汉末,国家分裂为魏、蜀、吴三国,书法有没有分裂为南方一套,北方一套?当然也是没有的。例如,东吴有一个《天发神谶碑》,而汉代在北方的元氏县有一个《祀三公山碑》(117年立)书法风格与《天发神谶碑》(267年立)就非常接近,这两个书法作品的时间要相距150年呢!也就是说,北方的《祀三公山碑》书法风格,150年以后,在南方又出现了!这叫书法分南北?

如果说这两个书法作品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又是篆隶相结合的一个书法作品。那么,我们还是看看楷书体系的书法是如何在南北平衡发展起来的吧。

阮元、包世臣他们所谓的书法分南北流派,主要指的是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体系,事实上并不包括隶书和篆书。

这是因为,清代的书法学研究,还不是系统研究书法的。而且。清代的书法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在乾隆时代,主要是研究金石学,也就是说,是金鼎文、汉碑、魏碑混合研究的,统称为金石学。中期主要是隶书研究,后期才主要是魏碑学以至于碑学主要就是指魏碑,把汉代的隶书碑学给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无论篆书、隶书、楷书还是魏碑,书法风格是多样性的。柔美和刚健,早在篆书、隶书时代就存在了。例如,汉隶《曹全碑》、《史晨碑》这些风格柔美的书法作品都产生在北方,同时,北方也有《张迁碑》、《礼器碑》这些刚健的书法。

魏晋时代,书法虽然还处在隶书时代,但是,以钟繇为代表的书法风格,楷书就产生在北方,但是,考察楷书的起源,南方的长沙走马楼出土的木牍,就证明楷书在三国时代,也出现在南方了。

西晋灭亡以后,这些西晋的上层贵族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学习和欣赏钟繇的书法中坚力量,于是,一股楷书的风气,就在南方贵族阶层逐渐传播开来。那么,这是南方书法还是北方书法?

那么,西晋灭亡以后,在北方上演的五胡十六国到北魏统一北方以后的书法,就分裂为南北书法了吗?当然也没有,也不可能!因为文化有很强的承传性和延续性。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一个嬗变时代,嬗变的核心问题,就是从隶书时代迈向楷书时代。这需要一个跨越的过程。

那么,在这个书法历史性嬗变的过程中,产生异彩纷呈的书法风格,就是非常自然是事情了。

因为隶书就是中国书法史上风格差异最多的一种书法,所以,从隶书嬗变为楷书,书法风格多样,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这个隶书变楷书的嬗变过程中,最大的遗产就是所谓的”魏碑“,事实上,所谓的”魏碑“只是隶书变楷书的蜕化痕迹而已,是书法从一种隶书书体渐变为楷书书体的见证。

这个见证我们从篆书变隶书中可以看到,从隶书变楷书仍然可以看到,这就说明,书法集体嬗变是通过渐变来实现,而不是突然之间就发生了改变,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南北朝时代有两套书法,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书法风格不同,不等于就是地域烙印明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