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运动指的什么?
即唐代发起的一场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到散文,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的、有理论主张的、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二、古文中的江河指什么?
“江”的最初本义是指:长江,如同“河”是指黄河。江河的区别可从两个角度来看:
① 地域上的区别(南“江”,北“河”) 比如中国南方的河流多称为“江”,例如:长江、珠江、钱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漓江、丽江、九龙江等等。可见南方人一般习惯把河流称之为“江”。 北方的河流人们多称为“河”,例如:黄河、淮河、渭河、经河、洛河、汾河、青河、辽河、饮马河、沁河、柴达木河、塔里木河等等。可见北方人习惯把河流称之为“河”。 人们对江河名称上的划分区域和传统南北划分略有不同 西藏、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浙江(含)以南多称“江”,以北多称“河”。这是南方北方对河流命名习惯上的区别。
② 规模上的区别(大“江”,小“河”) 虽然有地域的大致划分,但凡事没有绝对。人们在对河流命名时也会根据河流的大小规模来区别称之为“江”或“河”。 我们看看例外:北方的嫩江、鸭绿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南方有象浏阳河之类的河),这些河流在北方被称为“江”,而这些“江”的共同之处在于长度、流量、流域,规模上是较大的,所以除了地域对河流命名的习惯外,人们通常会把一些小的河流称为“河”,而对于大一点的“河”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江”。
三、古文中,号指什么?
号,hào
1.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2. 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称:别号(如“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 3. 标志:记号。 4.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5. 扬言,宣称:号称(a.名义上是;b.以某名著称)。 6. 记上标志:号衣,号房子。 7. 命令:号令,号召。 8. 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号人。 9. 一种金属乐器。
号 háo
1.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号,号叫。 2. 大声哭:哀号,号丧,号啕大哭。[1]
四、古文中缢指什么?
①〈动词〉吊死。《孙雀东南飞》中:“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②〈动词〉绞死;勒死。《狱中杂记》中:“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
五、古文中红尘指什么?
红尘这个词最早可能出自汉代班固所写的《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大意是说,“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
这一段的“红尘”,发生在“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之时,正是日出之时一片忙碌景象。
那么红尘的原义指的是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恰好此时日光是红色的,给飞尘也蒙上一层红色,“红尘”因此而得名。
“红尘”一词或由于它的浪漫,或由于它的美,一出现就大受欢迎,开始被很多文人在诗作中使用。
如:
【日出红尘】
飞观霞光启,重门平旦开。红尘扬翠毂,赭汗染龙媒。(张正见《门有车马客行》)
才分曙色第三鸣,旌旗红尘已出城。(李廓《鸡鸣曲》)
【日落红尘】
红尘暮不息,相看连骑稀。(张正见《洛阳道》)
门车马路,此路在浮沈。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于武陵《东门路》)
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日暮歌钟发,喧喧动四邻。(杨炯《刘生》)
安知我有不平色,白日欲落红尘昏。(李益《轻薄篇》)
一开始红尘只与日光有关,但它并不是城市的专利,郊陌、乡村也有红尘:
日起霜戈照,风回连骑翻。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谢眺《鼓吹曲之从戎曲》)
岩榭风光媚,郊园春树平。……日落红尘合,车马乱纵横。(陈子昂《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韦庄《春日》)
与日光有关的红尘,正对应早晚忙碌之景,给人以碌碌之感,所以渐渐便加注了纷纷扰扰的内涵,成了人世间代名词。
有些作品中,红尘便开始兼有虚实二义:
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孟浩然《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
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王建《从军后寄山中友人》)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兴云心两共孤。(元稹《重酬乐天》)
驱马独归寻里巷,日斜行处旧红尘。(李绅《重入洛阳东门》)
到了唐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红尘”又多了一个意思,那就是纷纷攘攘的世俗。
如唐代王建《从军后寄山中友人》诗云:“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
此时的红尘,已被喻指繁华热闹的都市。
在佛教里,红色象征世俗诱惑,代表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尘,乃是尘埃和污垢。
如明贾仲明《金安寿》第四折写的“你如今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
清范阳洵的《重修袁家山碑记》写道:“其自愿混迹红尘,广行善事,以
六、唐宋八大家古文之首?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韩愈是唐代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一名政治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位分别是: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唐宋八大家”也被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散文家,这八位人物都是主持唐宋时期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使用骈文,在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上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七、古文诗词语梨园指什么?
指戏班、剧团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仅供参考
八、古文中金莲指人身体的什么?
金莲,汉语词语。
旧指缠足妇女的小脚。在道家,是圣物之一。在佛学中,亦指胎藏界三部中的二部。九、请问:古文中的“五百金”指什么?
金:古代计算倾向的单位。
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
第二种解释是--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
第三种解释是--后来以银为货币,银一两称一斤。
此处你提出的“五百金”,应该看你文章是什么时代的,对照一下,即可看出到底是一百两黄金还是500×20两的黄金,或者是一百两银子。
十、唐宋八大家指什么?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